袁崇焕初见崇祯何以错觉遇明君
2019-11-04 06:22:38
  • 0
  • 0
  • 2

  袁崇焕初见崇祯何以错觉遇明君


  崇祯和袁崇焕的初见,是在新皇继位搞掉魏忠贤后的崇祯元年。

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八月,天启皇帝朱由校病故。

朱由校的接班人,就是他的五弟、信王朱由检。

袁崇焕初见崇祯何以错觉遇明君

为什么朱由校要选这个弟弟接班呢?

原因很简单,当朝皇帝朱由校没有子嗣,所以按照大明王朝第一套接班祖制嫡长制,搞不成了。就得执行第二套接班方案:兄终弟及。哥哥死了,弟弟接班。

朱由校死后,朱由检马上继位,成了崇祯皇帝。

 崇祯继位的时候,他面临的国家形势非常严峻。国内难民揭竿四起、山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皇帝迫切需要坐镇中央的能臣来威震八方。

而他早逝的哥哥天启皇帝给他留了一位能臣: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对新皇也极度逢迎,又送美女又送催情药。民间野史传说,崇祯登基后,魏忠贤一次就给崇祯送了4名绝色女子,还给 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但崇祯帝不为所动:美女保存完好,春药扔进马桶。      

这个崇祯帝在女色方面确实表现不凡,他不同与老爹和大哥,对女人没有什么特别浓厚兴趣,对那个殷勤的老奴也没啥兴趣。八月底登基的他,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开始对魏忠贤下手了。十月,崇祯皇帝便开始公开告谕魏忠贤的罪行:忠贤盗弄国柄,擅作威福,难以枚举……”。 魏忠贤结党营私,是个窃国大盗之后,魏忠贤被撤销宫内外一切职务,发配到凤阳祖陵司香,也就是给明朝太祖皇帝看坟去了。 十一月初四,告谕兵部,对魏忠贤由发配改为抓捕 发配途中的魏忠贤得知此讯,万念俱灰当天子夜,魏忠贤在住所上吊自杀。

  魏忠贤死后,朝野群情振奋。国家出现革故鼎新的新气象。新皇对阉党大规模清算。内阁、六部、锦衣卫等重要部门进行大换血全面启用遭阉党打击迫害的良将贤臣此时不断有官员提请皇帝,启用魏忠贤独裁时被罢官的袁崇焕。

  崇祯照准。加封袁为督师尚书,命其来京陛见。
  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七月,君臣第一次见面。 
  此前君臣未曾谋面,彼此非常期盼。因为上位伊始就扳倒魏忠贤,所以崇祯这位新皇的威望在全国达到顶峰。魏忠贤倒台之日,袁崇焕非常兴奋,也以为国家喜逢圣主,大明中兴有望 ,对新君刮目相看,对国运充满憧憬。
而崇祯也对袁崇焕寄予厚望。有志中兴之君、干掉魏忠贤之后的他,急需能臣良将为他威震四方。此前袁崇焕在辽东前线表现不俗。所以这次见面,崇祯对袁崇焕施以厚遇。中央要员差不多全部出席了会面。崇祯对袁崇焕慰劳备至,称赞其不远万里从广东老家赶赴北京应召,足见忠勇可嘉,以辽事为忧,以苍生为念。
带着对明君及大明未来的憧憬  袁崇焕乘兴而来。这次见到崇祯真尊,对自己如此器重,对辽东局势牵挂,更是激动不已袁崇焕是真性情人,容易动感情。由是认定新皇真乃旷代圣主,一定要肝脑涂地,报答皇恩。
于是,“五年复辽”承诺脱口而出。
当然,袁崇焕虽然激动,但脑子没昏,同时提出五个条件:给 辽东士兵足够的军饷,精良的战备 武器,皇帝 足够的信任、不接受言官弹劾上疏, 任免兵部官员时事先通知, 尚方宝剑和便宜行事权。
崇祯为袁崇焕的豪情壮志大受鼓舞,当即全部应承。
常言道:轻诺寡信。这适合于君臣二人。
初次见面,君臣二人 相互印象非常良好。 其实二人彼此并不很了解。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是从一个人的童年就能看出他长大会怎么样。而从世界心理学角度讲,17岁才是一个人的人格定型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之三观大体在青少年时期形成。 由是,此人是怎样的本质,会不会有出息,旁观者就会得出比较准确的预判。掌握了这一点,即便是圈定国家最高领导人,选个伟人潜质的人出来,也并非难事。
然而,古代中国人在人格的判断上,却和他们对人性的把握相仿,往往出现很大瑕疵,失误频频,甚至阴错阳差,背道而驰。尤其上流皇室,眼力极成问题,乃至一再因为选错人,错将跳蚤当巨龙,而付出惨重代价。
我们权且回顾一下崇祯皇帝 朱由检 的早年履历——
朱由检,泰昌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启帝明熹宗朱由校同父异母弟。朱常洛一共有七个儿子,五个都夭折了,最后只剩下长子朱由校、五子朱由检。这个命大的朱由检,从小过得并不幸福,因为父亲和母亲早年都是宫中可怜虫。父亲朱常洛是皇祖父万历皇帝所厌烦的太子,母亲又是出身很低的婢妾,所以他的幼年很没有安全感获得感。五岁时,他的生母刘氏不知因为什么得罪了父亲,就被可怜又可恨的父亲朱常洛下令杖杀了,孤小的朱由检自此就在养母身边成长,他的庶母先是西李、即李选侍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哥哥朱由校继位后,天启二年即公元1622 年,朱由检被册封为信王
关于早年朱由检成长,宫中曾传出这样一则笑话:
朱由检学习骑马,好不容易骑到马上,却一不留神又摔了下来,颜面受损,为此下令,将马重责四十大鞭,然后罚往苦驿当差
这与孩子摔倒,打地有何区别?心理巨婴,从不从自省,只怪他人,马尚不堪,何况人乎? 由上述成长和教育经历,可见朱由检并无过人之处。连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都不如,人家好歹有艺术才华,是个书画家
执政后的朱由检,敏感多疑,反复无常,且看他 对宦官的态度。
在执政之初,朱由检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大变,回到了皇兄天启帝当初的怪圈,重用太监。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由检 对太监从讨厌到依赖。这是为什么呢?
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失望。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随着时事变迁,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然而,我们遍览中国历史,凡是重用太监的皇帝,无论权力欲强弱,一般都要刻上两字烙印:无能。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多是自己的执政水平吃力,需要奴才做援手。这些大多不是好人的奴才,一旦得了势,就会将人性丑陋一面随着膨胀的特权发挥到极致,如是国政还有好吗?所以从古至近,重用太监的皇帝,留下的都是破败江山。
崇祯想做一代明君,但却资质平庸,不学无术、自以为是。因为承继了祖上基因,其唯一超出常人之处就是权力欲,最在意的就是他独一无二的政治权力有无受到外界侵犯,尤其是臣子的侵犯。但大臣要作为,必须要责权利统一。而袁崇焕要权,偏偏已经和新君的权力欲犯冲。
其时,崇祯在袁崇焕之前,为了体现皇帝的信任,已经给边帅发了不少尚方宝剑,造成了前方互相掣肘的混乱局面,皇帝本人也并不情愿大权授人。即便是后来信任的太监,他也没有专一地放权给某个“魏忠贤”。
现在正好收回,一一收回,只留袁崇焕这一把。
而这一把也是姿态,并非心甘情愿。
史书对崇祯的评价,车载斗量,而我对他的评价只有八个字:志大才疏的权力狂。
作为志大才疏的君主,如果不是亲揽大权,知道放权,找一个或多个有能力的代理人,代行皇权,国家政治没准会好些。但是真实的历史往往是,越是这样的君主,越没有自知之明,刚愎自用,极度揽权,喜欢瞎折腾,而且性情多疑、反复无常,这就俱备了亡国之君的质地了。
朱由检自诩强人,其实只不过是个伪强人,没有祖上朱元璋、朱棣强人能力。但是从暴君的角度讲,他对臣民的危害和二祖强人是不相上下的。反复无常的朱由检无疑是个非理性伪强人,长期陪伴在这样非理性领导身边,属下会出现怎样心理状态呢?
关于非理性,当代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拿来一群白鼠分入两笼,对一个笼子里的白鼠有规律地电击,另一笼无规律电击,结果遭到无规律电击的那群老鼠很快就疯了,这说明什么呢?非理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疯。那些强人伪强人帝王非理性到了极点时刻,不是自己发疯,就是把属下逼疯。
想必崇祯时代的官员们在朱由检手下也是备受煎熬,多次体验到了被不规则电击的小白鼠心情。政治环境恶劣,领导神经过敏,太不好伺候。即便是宠臣,在这种环境下或许也不免感叹,自己就像朱由检牵手里牵着的一风筝,让你升你高入云端,让你降你就垂直落地。完全由不得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想不死,只有三种做法——
或者远离权力中心,或者主动牺牲,或者叛国投敌。
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由此可见,袁崇焕的悲剧是注定的。他受宠不到两年,就因大胆行事而惹怒皇帝,被崇祯以寸磔酷刑处死。 冤杀袁崇焕十五年后,崇祯皇帝也走上不归路,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大臣头上,包括袁崇焕。一个摔地打马的巨婴,执政十七年毫无长进, 可见并没有死个明白。
而袁崇焕的在天之灵,此刻不知是否可以长舒一口气。他为自己的错判付出生命代价, 这个 “昏君也有今天”的结果对历史也算是个交代。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