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胡党案的朱元璋堪称故事大王
2018-12-17 07:20:32
  • 0
  • 0
  • 1

 本人新作《大明帝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且看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两个祖皇帝,为驯化士大夫,下了两盘多大棋。敬请欣赏选节9—— 

         炮制党案的朱元璋堪称故事大王

杀掉汪广洋后,五个中书省大员,朱元璋已干倒四个,最后,终于轮到胡惟庸了。

洪武十二年七月,朱元璋进行了收网前的最后布局,将亲信大将李文忠从陕西调回京师,提督大都督府事,以备军队随时调动。

 

炮制胡党案的朱元璋堪称故事大王

请输入图片描述

朱元璋这边调兵遣将,胡惟庸也没有坐以待毙。

朱元璋准备对胡惟庸下手前,做了大量情报工作。特务发现,胡府气氛紧张,一会平凉候费聚进去了,一会吉安侯陆仲亨出来了,特务发现胡惟庸不仅与几个侯爷来往频繁,而且还勾搭上了一个特殊人群。这些人与胡惟庸如影相随,怕是会搞出更大事情。于是马上报告朱元璋,朱元璋怒不可遏,决心对胡惟庸提前下手!

那么,这类与胡惟庸如影随形的人群是什么人?

日本人!   

 这是胡惟庸的一桩奇罪,因为这个发现,后来朱元璋在处理胡党案时,发明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罪名。这起史无前例的罪名叫什么呢?通倭罪。

     倭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简称,不是蔑称,古代日本也是接受这个封号的,只是到了中世纪以后,才改称日本。按照朱元璋后来的侦破结果,胡惟庸不仅成了中国最后一个丞相,而且还创造一项中国历史纪录——勾结日本的第一个中国国字号汉奸。在胡惟庸之前,中国还从未出现与日本有染的乱臣贼党。

    那么,话说回来,这个朱元璋发现的日本是谁派来的?胡惟庸是怎么勾搭上日本人的呢?具体说来又牵出一大案:林贤案。

林贤是谁?明史没有这个人的列传,只说他是朱元璋任命的明州卫指挥史。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是明中国东海门户。拿今天话来说,林贤身份相当于中国东海舰队司令。

明朝对林贤案的官方描述,是一个很诡异的谍战故事——

这位林指挥史是个好大喜功的人。早在进京述职时,胡惟庸就吃定了他,准备将他发展为自己死党。如何利用这个家伙为自己所用?有一次,胡惟庸给林贤设了个套,告诉他有一对日本商贡船要经过他的防地,让他当做倭寇船打击,出动官船去火烧一气,然后,向朝廷报告“抗倭大捷”。于是一心想邀功求赏的林贤如是这般做了,不料胡惟庸背后捅刀子,向朱元璋揭发这起“火烧战船”的游戏,结果林贤遭到重罚。处罚的方式比较诡异——撤了职,没有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发配日本。而更诡异的是,过了三年,胡惟庸派人去日本,暗自将林指挥召回,威胁加利诱,使林贤别无选择,成了胡党一员。胡惟庸与林贤共商大计,主要思路是借兵日本,里应外合,阴谋颠覆洪武政权。由此,林贤领命,回到日本开始准备。

随后,这起谍战剧除了胡惟庸和林贤外,出现第三个关键人物,那就是日本高僧如瑶藏主,这个人明为高僧,实际上是高级刺客。朱元璋发现的,那个往来胡家大院的人,就是如瑶藏主使者。

在巨大的物质利诱下,这个如瑶藏主与林贤一拍即合。杀手嘛,出个好价钱就干。两人筹划配合胡惟庸变天的一条毒计:带四百日本武士,扮成僧人模样朝贡大明,向朱元璋进献巨烛,也就是大蜡烛,里边藏着兵器暗器,伺机暗杀朱元璋。我们知道,日本武士搞暗杀可谓天下第一,他们一不怕死,二拥有对主人的绝对忠诚。如果这伙人真靠近朱元璋,洪武大帝还真凶多吉少。

但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没等胡惟庸和日本人动手,朱元璋先下手了。

首先是涂节反水事件。胡惟庸的马仔、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有谋反计划。有史料称,涂节反水,是朱元璋策动的结果。要除掉胡惟庸,必须有过得去的理由,而且总不能让皇帝自己去说,得由臣下发难才好,挑来选去,这个叫涂节的大臣被皇帝挑中了。涂节在胡惟庸手下做事,又是御史中丞,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由他出面告发胡惟庸,很是合适。  

涂节反水后,朱元璋就有了抓捕胡惟庸的第一手证据。但朱皇帝还显不够,继续整材料。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正月,“云奇告变”事件成为朱元璋收拾胡惟庸的临门一脚。

所谓“云奇告变”,说起来比较诡异。

《明史纪事本末》对此记载:“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

说有个叫云奇的内史火线告御状,发现胡惟庸酝酿的一起重大政变。说胡惟庸大宅墙道里藏着士兵,宅院旌旗招展,刀枪林立,这是意图兵变迹象。

 胡惟庸想造反!朱元璋闻讯迅速采取行动,急忙分派士兵前往围剿,抓捕胡惟庸及其党羽。胡惟庸顷刻倒台。

   朱元璋拿下胡惟庸后,宣布立案侦查。随后,他用了大量时间,来对付日本人的刺杀行动。而不知道日本人那边,是情报工作不利,还是明朝对日本封锁了消息,总之胡惟庸出事后,林贤伙同日本如瑶藏主带四百武士,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如约入境了。早已识破此计的朱元璋,将计就计,设个反埋伏,来个请君入瓮,将他们一网打尽。这个假朝贡真行刺最后没有成功。四百日本精兵全被朱元璋发配到云南边疆,当边民去了。

这起暗杀事件自始至终没有胡惟庸身影,但却成为胡惟庸里通外国的铁证。破获此案的朱元璋很兴奋,将林贤案视为胡党案重大突破,排在胡党案第九系列。列入亲自牵头编写的反面教材《大诰三编》。

但细心的人们发现,此案有很多可疑之处,我归纳为三大疑点:其一,当时日本并非明朝藩属国,何以成为接受明朝官员流放地?其二,明初日本内战不绝,自己国家尚未统一,有何实力去颠覆他国?其三,时间对不上号。明史记载,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事发,洪武十九年,“林贤狱成”,而日本史料记载,洪武十六年,如瑶藏主入贡大明。也就是说,这三件事,每个相隔三年,那三个人,谁也不挨谁。不能排除,朱元璋在定胡惟庸通倭奇罪时,发挥了丰富想象力,愣是把三个故事整合成了一个故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干呢?非要把胡惟庸和日本人连在一起呢?

     我试着挖掘了一下这段历史, 从一段洪武大帝的抗日神剧中找到了答案。

 纵览中国历史,凡是建立中原王朝皇帝,登基后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总有外敌与中原王朝并存。这些外敌大多从陆地而来——大多为与中原接壤的草原游牧部落。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遇到了同样问题,但情况有些不同。一部分外敌从海上而来。其中,来自日本的倭寇骚扰最早最频繁。

     这些日本倭寇,战斗力极强,凭着十几条船只,在中国东南沿海如入无人之境。

必须指出的是,元末明初时的所谓“倭寇”,与后来大举进攻中国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规军,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浪人武士海匪。就像21世纪的索马里海盗,索马里政府也奈他不得。

   倭寇之乱从元闹到明,在大明初期愈加厉害。碍于日本海盗越闹越凶,明太祖朱元璋登大宝之初,就马上做了一件事,派使臣向日本下国书。主要向日本表达两层意思:一希望他们来朝拜新中华之主。二是责令他们配合大明围剿扰明倭寇。

但是,使臣到达日本后,令朱元璋惊呆的事发生了。

日本不仅没来朝贡,而且还砍了使者的脑袋。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显示,日本时值南北朝时期,南强北弱,南朝的实际统治者叫怀良亲王,所谓亲王,不是皇帝的儿子就是皇帝的兄弟,是仅次于皇帝一等王爵。据说这位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之子,作风强硬,他斩杀大明使者,明摆着是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示强。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对大明示强?想当年,汉唐时代中国使者去日本,日本王室都是高接远迎,为何此时对明朝翻脸?怀良杀明朝使者底气从何而来?

   日本王室对中国的态度转变,说起来,与两场历史巨变有关。

   其一,两宋灭亡;其二,日本抗元。两宋灭亡前,中国是日本的榜样。日本对汉唐文明顶礼膜拜,对宋文化也是崇拜有加,宋人笔记《清波杂志》记载,北宋时期,日本女子尚以与中国男人发生“一夜情”为荣。南宋遗民郑思肖 《心史》记述,南宋灭亡后,日本还曾为“华夏陆沉”举国致哀,全体国民身着丧服,西跪三日。大家知道,宋亡的真正标志是崖山海战。南宋守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崖山,与蒙元追军展开了一场生死战,结果宋军覆灭,十万军民殉国,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

蒙古灭宋,开启了少数民族统治全中国先河。宋亡后,华夏的正统形象在日本人心目中破灭。不少日本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华夏”。对于那时中国,日本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榜样破灭的遗憾,另外还有此消彼长的心理变化。忽必烈灭宋后,驱战船直取日本。借助“神风”——其实也就是台风,日本两次打败蒙元远征军。通过抗元,日本信心和野心大涨——蒙古灭宋,却不能灭日。中国不过如此,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征服之。虽然百年之后,朱元璋率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在野心暴涨的日本人眼里,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他们不拜元,也不拜明。

所以,怀良才敢于斩杀大明使者,他一不认大明为中华正统,二是通过朱元璋示强树立国内权威,他料定明军不敢来打日本,忽必烈办不到的事,朱元璋也未必能办得到。

果然,朱元璋没有让怀良感到失算和后悔。

 很多爱好历史的观众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对日本恨之入骨的皇帝之一。朱元璋为什么恨日本?上边这个故事已经交代清楚了,倭寇骚扰,使者被杀,日本朝野都不买他的账。但是,朱元璋终其一生,却没有跟日本开一仗。即便使臣被杀,也没有对日本兴师问罪,这又是为什么?

这可以从后来朱元璋留给子孙的铁券丹书中寻找答案。

朱元璋临终前,曾留给后代子孙一本铁券丹书,明确将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其中,日本赫然在列。其余十四个国家都是谁呢?

“朝鲜、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苏门答腊、瓜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尼、西洋顼理”。这十五个国家都是什么成分?可以今日名称比照。“琉球”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安南”就是越南,“真腊”就是柬埔寨,“暹罗”就是泰国,“渤尼”就是文莱,“苏门答腊”“瓜哇”属今日印尼,“西洋顼理”有说印度,“占城、三佛齐、白花、湓亨”这些古国已经没有了,成为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和印尼群岛一部分。

由此,可一现端倪。这十五个国家有个共同特点,均与海相邻——不是岛国,就是半岛国,均可称得上是海洋国。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朱元璋是个“中国式皇帝”,没有“走向深蓝”之志。对于海战,他既无欲望,也无信心。他给子孙留下的,其实就是“不打海洋国”的铁誓盟约。中国天子只要管好中国事、统治好中国百姓就行了,对夷狄之国,尤其是隔海岛国,力避“劳师远征”。大明战船,是向世界炫耀财宝的,不是炫耀武力的。   

今天我们可以说,朱元璋奉行的和平外交初衷是好的,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你不打人家人家就不打你。明初时的日本王室,根本不接受朱元璋释放的善意。他们不仅不朝贡、杀大明使臣,甚至纵容倭寇,对大明沿海主动发起更猛烈的冲击。打又打不得,不打又不消停。怎么办?洪武大帝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抗日绝招”——令人做了一把仿日折扇,命名为“倭扇”,在扇面上,他提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反日诗”,名唤《倭扇行》: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这首荡气回肠的“反日诗”可以在《明太祖集》中查到,是朱元璋的得意大作。你别看朱元璋文盲出身,但经过自学,还成了一个挺不错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朱元璋明确将日本定性为“国王无道民为贼”小丑国,发出对日本挑战大明的鄙视,同时,他也料到日本日后一定会成为中国一大外患。但却没有为本国、为子孙拿出具体的对应之策,只是表示要把日本像折扇一样,“一挥掌握中”。

如此这般,把倭扇带在身上天天握在手上,就等于天天把玩日本,日日抗倭大捷了吧。朱元璋此举,真是够绝,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新境界,不废一刀一枪、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抗日胜利——至少是精神及意念上的完胜。

   故事讲到这里,观众就不难理解朱元璋制造胡惟庸通倭罪的初衷了。所谓通倭罪,实乃一石二鸟之计。朱元璋一看日本烦得慌,二看胡惟庸不解气,所以借题发挥,罗织了“如瑶藏主、林贤、胡惟庸”这个“通倭”的证据链。胡惟庸被云奇告发时,据称宅院里旌旗招展。而区区一宅之地,能有多少兵力?可能朱元璋觉得这样定个兵变也不好意思,所以要给他增加些外国势力。

为了把胡惟庸里通外国的罪行做足,朱元璋不遗余力地追查,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结果又取得了巨大收获。查到胡惟庸不仅“通倭”,而且还“通虏”,就是说,胡惟庸不仅勾结日本人,而且还串通北元蒙古人。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就在胡惟庸死后十年,朱元璋挖出了他勾结蒙古人证据。元朝旧臣封绩被捕下狱,据封绩招供,说胡丞相派自己带信给蒙古,请他们和胡党内应外合,胡党举事时,请北元出兵接应。而据后来历史学家吴晗考证:封绩是江苏人,从未到过北边,但朱元璋及其御用大臣偏偏要逼他供出胡惟庸通元的罪状,后来觉得有破绽,又将封绩改籍为河南人,把他的身份改为元遗臣。

朱元璋不断即兴更改剧本,还有国家外部环境大背景因素。

我们知道,明朝初期,国家安全尚未保障,主要外来威胁就是北边北元和东南日本,号称“北虏南倭”,谁与这两个国家勾结就是大汉奸、民族罪人。

于是,朱元璋就适时地利用了民族主义情绪,又当了一把民族英雄,特意给胡惟庸加上了“四百日本精兵”,还预备若干蒙古铁骑,如此,一来可以钩出更多故旧勋贵、把他们钉在汉奸耻辱柱上,二来又可以充当一次爱国的民族英雄,从而将本国奸相和敌国贼寇一勺烩,取得尊王攘夷的伟大胜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