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穷日本”:甲午战前大清的超级自信
2018-07-03 08:14:47
  • 0
  • 0
  • 0

“小日本穷日本”:甲午战前大清的超级自信

  

1894年春夏之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大清国国一片喊打。

但是,清政府却没有系统的情报支撑,他们对日本的军力不闻不问,致使认知到了混乱的程度。战前,国内报刊不断重复一如既往的痛骂,并宣称不久将彻底消灭日本的乐观言论。

 

“小日本穷日本”:甲午战前大清的超级自信

而日本这一方,却把情报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1894年,在中日双方宣战后的第二十七天,第一期《日清战争实记》杂志就问世了。

通过《日清战争实记》,日本国民对遥远的敌人了解得一清二楚。

  出版于1894年9月的《日清战争实记》第二编中,有一篇题为《李鸿章》的文章。文章从李鸿章的身世说起,随后,李鸿章的进学经历、官场履历、政绩,甚至他的样貌,都被一一罗列,细节丰富得令人咋舌。

     在文章的末尾,对李鸿章在进行辛辣的嘲讽:“集上下非难于一身,或称已发狂,或称已自尽。虽其发狂自尽一词仅为谣传,然今李鸿章之地位,正如此谣传所示也。”

评价清军:“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清兵一定会输”

  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方就非常注重搜集中方的情报。搜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战俘,此外战俘还被日方作为人种范例,进行各类医学和体力对抗测量。《日清战争实记》上,就有以《日清两国兵体格的比较》为题的文章,刊载了这类测量结果。从这些测量数据出发,还进一步对清军的军纪、军容、实力做了分析。

  《日清战争实记》第二编中还有一篇名为《清军与军纪》的文章,文中肯定了清兵单兵作战的能力,说清兵人数众多,身体强壮,武器锋利,射击术也不差。但是,对清兵团体作战的能力,却予以了否定,“一个欧美人和一个中国人打斗时中国人未必会输,但双方团队作战,人数相同时中国人一定会输,不仅如此,四个欧美人对七个中国人,中国人也赢不了。”

  为什么会这样?《清兵与军纪》一文的作者分析:“毕竟,没有同心协力,只顾个人安全,只要军队有难,不顾他人自己先逃走,因此军队只要有一处被打垮,很容易全军覆没。”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作者做出对日方有利的预测:“除非是改良人种,否则(清军)完全不是我军的对手。军纪本无形,但可以有形地体现,日清战争(注:甲午战争)的胜负可以此判断。”

此时,日本军营出现了一大批精英军官,这些精英军官均为日本鹰派代表人物,他们信心满满,极力煽动中日决战。认为中日一旦交战,中方必败。他们的自信并非盲目,而是在做了大量政治和情报功课之后做出的结论判断。通过情报工作,他们不仅对中国军情了如指掌,而且对中国政治本质也多有了解,对中国政府官员抱以鄙视,说清廷“自甘愚陋”,“遂造成一般麻木不仁之官吏”。

在这些日本将领看来,一个政治没落的国家无论怎么耀武扬威,军事上也必然是外强中干。于是,自试剑琉球后蓄势20年的日本,终于要进军大陆了。

甲午战前,日本已完成了军改,实行征兵制,陆军拥有七个师团,一律欧式编制与装备,配有单发步枪。

陆军参谋次长小川又次做了战前分析。他对日本战胜清国充满乐观。他制订的作战计划是,两个师团在天津登陆,直击北京,重点消灭直隶省北洋军,其线路与英法联军对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相似。

而清国这方,却对日本的战力做出了过低评价。日本乃弹丸小国,不堪一击的言论充斥朝堂。诸如清国派驻日本工作人员李筱圃写了篇《日本纪游》,认为这场战争会使明治政府迅速垮台,日本会重回幕府时代。

李筱圃,清末文人,生卒年不详。曾于1880 月初至6月中旬游历日本,并著文《日本纪游》。本篇游记成文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十多年的社会变革期,在一定程度上悄然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待维新变法的普遍态度和立场。

“日维新之政。今则非但不能拒远人,且极力效用西法,国以日贫,聚敛苛急,民复讴思德川氏之深仁厚泽矣。”

尽管李筱圃在日本游历期间,亲眼见证了维新变法后日本的巨大改变,但归根到底其态度却是反对维新的。作者观游德川历代坟茔后,疾呼“民复讴思德川氏之深仁厚泽矣”。李筱圃去拜会的那些失地失势旧贵族与顽固守旧的遗老逸民一类,而正因为如此,在与李面会交谈之时,他们是不会讲维新的好话的。李筱圃对日本“一切效用西法”愤愤不平,游览博物馆见习新工厂也都是出于猎奇或是应友人相邀而去,在主观上对维新带来的新事物新气象尽量避而不提,更三缄其口不予赞美,而更多留意的是男女共浴、名妓游会、少妇小姑招人驻饮等传统东洋之景,这也印证了他“虽不敢言壮游,亦聊以扩眼界”的说法。

而像李筱圃这种思想观念,也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国内守旧一派传统知识分子对明治维新的认知。这批人在当时的中国数量相当多,远远超过主张洋务救国的知识分子和早期维新派。构成国家发展的一大阻力。

那么,日本明治维新究竟是对还是错?历史早已做出了它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李筱圃在东京博物院参观,无意见到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鸦片烟具和残旧兵器,他没有知耻后勇,去追溯中国腐朽没落的真正根源,反而“不胜愤懑”,大呼“可恨”,认为日本这是有意羞辱中国。

与李筱圃相仿,其时如是对日本的差评充斥清廷——

“不排斥洋人,凡事模仿洋人,增加各项税收,民怨沸腾,思念德川幕府时代。”

“服饰也西化,谓之文明开化,实为井底之蛙

关于这场战争,清廷也没做长时间计划。急于通过这场战争展现临政能力的光绪皇帝,甚至渴望战争升级,一举摧毁日军。

“只要我们召回公使禁止对日贸易,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就会陷入穷境。用不了一年,他们就会不战自乱。所以我们强化海禁就够了。”

洋务清流旗手张之洞,如是上疏皇帝。

总之,“小日本”“穷日本”,是战前清人的普遍“日本印象记”。

这种印象,一年后被打得稀碎稀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