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是天赐满洲的亡国之君
2019-09-23 06:54:09
  • 0
  • 0
  • 5
         朱由检是天赐满洲的亡国之君

公元1644,满洲八旗的头人多尔衮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成为整个中国的主宰者。
但就在这一年,机会来了。一个天大馅饼重重掉了下来:明乱,满洲八旗应邀入关。
有人称,是引他入关的吴三桂成全了他,还有人说,是内乱明朝的李自成帮了他的忙。

朱由检是天赐满洲的亡国之君

其实都不完全对,那个对他助攻最大的人,本是他的准宗主——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那一年,朱由检33岁,多尔衮32岁。后者还比前者小一岁,但其势前者望尘莫及。一个是开疆拓土的英主,一个是丢了江山社稷的亡国之君。
明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大明土崩瓦解,手下重臣纷纷降了多尔衮。
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大臣头上。
但这能怪那些重臣吗?由能臣的命运可见君主的品能。
古人云: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而崇祯皇帝,这三样全占了。 他是天赐敌方的亡国之君 论德,他不诚。论智,他没大略。论才,他不识人。总之他志大才疏,生性多疑,反复无常,理想和能力严重不匹配。要命的是,他又很勤快,是个必须折腾的领导。在这样领导折腾下,股肱之臣只有两条路可走:一者牺牲;二者投敌。就是不能伴君太久,否则会死得很难看。
就拿宿将卢象升来说,得到崇祯的重用却得不到崇祯的信任,崇祯派他打仗却不放开兵权,卢象升作为堂堂总督,真正能够完全控制的人马不过区区六千人,如何能打赢国家级别的大战役?最后,这个股肱之臣所能做的,就是只求一死。因为他明白,回到这样的朝廷,自己也早晚会成为“第二岳飞”,与其窝窝囊囊地回去让主人整死,不如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史曰:文官不贪财,武将不畏死,则天下太平矣!而一个皇帝,一旦逼得股肱之臣心死,则天下易人亦不久矣!
即便是洪承畴这样降了清兵的贰臣,也不排除迫于崇祯的压力所致。洪承畴自知打了败仗回去没好,不会得到崇祯的宽容,不如改换门庭,一降了之。
主子的性情决定臣下的工作作风。在崇祯这个用人不信、用人不专的皇帝手下做事,大臣没有一点安全感,朝中人人自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是主子逼出来的结果。在反复无常的主子手下,只有牺牲能博得最终好评。崇祯皇帝特别希望大臣以牺牲来报答皇恩,如果你不牺牲,就得不到褒奖,甚至很难善终。
在这种几乎变态的崇拜牺牲氛围下,大臣不想被皇帝毁掉,就只能一边应付做准备牺牲状,一般寻找自己的生路了。这是任何一个不想白白送死人的本能反应,如何怪得了大臣?怪只怪小儿崇祯,不识人事,对大臣们的人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多尔衮这边呢,在识人用人笼络人心上,绝对是个高手。他皇太极身边长大,并受到言传身教的多尔衮,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汉官汉将来达到他的政治目标。他哥皇太极为了劝降崇祯宠臣洪承畴,把老婆孝庄都搭上了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不仅“继承”了嫂子孝庄,而且把哥哥的笼人术运用得如火纯青深知,要想征服中国,就必须继承哥哥皇太极的大略:以汉攻汉、用好汉奸力量
第一招:封官许愿。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力促清廷,加封明朝四大降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予金册金印、帽顶服饰,并举行豪华的仪仗,盛大的排场,为四王亲自颁奖。
第二招:暖心关怀。在统一大战进行时中,交多尔衮曾特别嘱咐吴三桂,今后遇有战斗,只须“发纵指示,不必身先士卒”。要他发号施令,不要亲临战阵,也不必与士卒一样冲杀。多尔衮代表朝廷发出的这一指示,只要吴三桂这帮汉人降将明白,清廷对他是多么关心和爱护。
新主人的器重与关爱,令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身价倍增,特别卖力。他们果然不负多尔衮和朝廷的一番苦心与期望,以汉灭汉,迅速打开了新局面。后期在汉中为清打天下的,几乎都是汉官汉将,他们为新主子能谋能战,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终于把难以对付的抗清力量镇压下去。一下子就为建州女真人打下近三百年的中国大好河山。多尔衮也就此完成了父兄没有完成的大业,摘下了甲申年中国政权这颗最大桃。
历史没有如果,但可以假设,为了寻找正确答案。
日本近代海防大员渡边华山曾言:一个人是否安全,和自知之明有关。这句话与其说是给本国日本听的,不如说是给邻国中国历史上那帮自以为是的君主门听的。
如果朱由检有自知之明,不瞎折腾,将政务交予士大夫,哪怕是能干的宦官,大明还会不会亡他手里?难说。 末世强主,预兆亡国。所谓末世,是积重难返之意。而所谓强主,并非强人真雄武,只是权力欲强,却志大才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