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何时患上了恐日症
2018-10-08 08:31:28
  • 0
  • 0
  • 1
        袁世凯何时患上了恐日症

1894年,大清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凯已经在汉城住了12年。他肯定没有意识到,自己人生遭遇的这个甲午之年,是他在朝鲜好日子的终结。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落的威风,何况是一个没落帝国的代表。对手十年前的韬光养晦,十年后就要找回来了。

真正的较量即将开始,袁世凯的天敌马上驾到。


袁世凯何时患上了恐日症


他就是日本新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

大鸟圭介,是近代日本一个响当当的硬朗人物。他1833年出生,日本兵库县人。父亲是个医生,他幼习汉学,后学兰学,以西洋学者自居。先投幕府做翻译教头,后降明治政府。长期担任明治政府外交官。还任工部大学校长兼学习院长。后任华族(即日本贵族)女学校长。著有《南柯纪行》及兵学著作。他在日本的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蔡元培。

比起年轻的袁世凯,此时的大鸟待年届花甲,可谓老人。但论起胆略来,老人却并不处下风。袁世凯是在大鸟诞生之后的26年即1859年才出生的,大家都知道,袁世凯的父亲是财主,叔父是高官,官至漕运总督,所以袁世凯也算个富家官宦子弟。他小时候有些不学无术,所以走不通科考之路,系投军发迹,一辈子也没写出一本像样的著作。学识上首先逊于前辈一筹。

那么,二人斗胆,谁大谁小呢?

袁世凯于大鸟圭介,均可称两国标志性的鹰派,。所谓鹰派,至少表面看来,胆子是不小的,一定要做勇敢状。但不狭路相逢,恐怕是验不出勇者、真英雄的。

两鹰对战,结果如何呢?

验证的机会到了。袁世凯的福地朝鲜又出事了。

1894年4月2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所谓东学党,就是朝鲜的一个宗教组织——东学道发展而成的政治社团,其主要成员是农民,东学党起义,就是政治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起义,其性质跟晚清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差不多。

如是组织对民间的影响是颇有张力的,起义之初的万人之众,很快扩大十万之巨,在全国范围星火燎原。起义军占领了朝鲜半岛的西南门户——全罗道首府全州城,势如破竹,战火迅速蔓延全国。起义军打到首都汉城似乎指日可待。

同年6月1日,惶惶不可终日的朝鲜王室向袁世凯及清政府求援平乱。

权衡局势好一阵子的袁世凯,最终的意向,是增兵干预。他认为这是一个尽宗主国责任的机会,他在给清廷电报告知朝鲜国王请求出兵的消息时,提出了自己的干预之由:“如不允,他国人必有乐为之者,将置中国于何地,自为必不可推却之举。”认为如不出兵,朝鲜局势失控,就不掌握在清廷手中了,所以建议朝廷应该增兵朝鲜,水陆并进,赴朝平乱。

清廷认为袁世凯言之有理,五月底遣军出兵朝鲜。令淮军将领叶志超率清军2000余人,开赴朝鲜牙山,镇压东学党起义。

袁世凯以为清朝大军一到,朝鲜农民起义军就会土崩瓦解,局势很快就会得到控制。但袁世凯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农民军可能是好对付的,但侵略军却是虎狼之师。此时蛰伏了10年的日本,已不甘坐视中国对朝鲜的控制。《天津专约》签订后,日本对朝鲜的渗透变得顺理成章,并且不断扩充国家的军事力量。6月3日,袁世凯接到朝鲜请求清国派兵的正式公文,随即按照条约规定,电告通知了日方。而日方不动声色,不置可否。对于日方的反应,袁世凯的判断是:“当前日本国内多事,即便日本出兵不过,也是以保护公使馆名义派遣区区百余兵力罢了,对清国出兵不会构成威胁。”

俨然,这是一种基于旧套路基础之上的严重误判。此后,清廷和袁世凯要为误判付出沉重代价。

熟悉日本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从古至今,日军都有一个特点:善于赌战,搞偷袭突袭。这一次这个特点让袁世凯领教了。

大鸟圭介行动了。他要给袁世凯点颜色看看。

一年前,即1893年7月任朝鲜公使的大鸟圭介,早就盼着这一天。6月9日,假装请假回国的大鸟圭介,搭“八重山号”军舰悄悄返回朝鲜仁川。随行的还有7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他们在仁川与停泊在那里的5艘日舰汇合,又临时从各舰抽调海军队员加入先遣陆战队,组成总员488名的临时战斗序列,以保护使馆为名,第二天一早由陆路赴汉城。

几天后,日本又陆续大幅增兵。

日本大举增兵惊动了清廷。6月15日,作为清日两国驻朝最高代表,袁世凯与大鸟会谈,初步达成“双方不再增兵”的口头协议。但大鸟并不按套路出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继续增兵。6月30日,日本混成旅第二批部队登陆,在朝日军已达8000人,比起入朝清军两千人已占压倒性优势。

至此,日军准备就绪,大鸟认为可以大决战了,于是对袁世凯彻底翻脸,7月12日,对外宣布“清日调停失败”,请示日本内阁“立即开始实际行动。”

此时,袁世凯方感大事不妙,大局不可挽回。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在朝鲜12年,因为强人作风,对其恨之入骨者也甚多,担心遭到朝鲜朝野清算,坐困危城的袁世凯开始焦虑不安,接连几天致电清政府,陈述“被日军包围”困境,要求回国。清廷起初不允,但袁世凯一再陈表,痛称生了重病。终令清廷动了恻隐之心,在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前一周,调袁回国。7月18日,如逢大赦的袁世凯,打点行装乘船逃离汉城。

7月20日,日本海陆并进,完成联合舰队动员。同日,大鸟圭介向朝鲜王室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限3日内答复。7月23日零时,时间到,王室无音。大鸟片刻不等,命令部署在王宫附近的混成旅团向王宫发起攻击。朝鲜王宫卫队奋力抵抗日军的进攻,但很快便被从各城门进攻的日军打垮。六小时候,即凌晨6点,日军占领朝鲜王宫。

7月25日,日本解散朝鲜政府,软禁朝鲜国王李熙,扶植李熙生父大院君摄政,大院君唯日本马首是瞻,按照日府指令,宣布废除朝鲜同清朝的条约,解除与清国的宗藩关系,宣布朝鲜独立,称“朝鲜为自主之国,不再朝贡”。 史料显示,“自此朝鲜政令,事无巨细,皆入日人掌握”。

被日本控制的朝鲜在宣布“独立”同时,“委托”日本驱逐驻扎在牙山的清军。同日,日军不宣而战,对驻扎在牙山的清朝驻军发动攻击。清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受到日军攻击的牙山清军一触即溃,“总统”叶志超临阵脱逃。

比叶志超来,袁世凯算是跑得更早些,从朝鲜汉城逃回本国北京后的袁世凯,从此对日态度大变。甲午战争尚未结束,他变由主战派转变主和派,成为“议和团”主要成员。回国后他向朝廷汇报了朝鲜的情况,并撰写了一篇意见书,陈述敌强我弱的现实,说日军已占优势,清军难以取胜,只有退守鸭绿江边,把朝鲜丢给日本占领。自承甘拜下风。

对于新日本及日本新士人,袁世凯服了。

而大鸟圭介此时却在汉城弹冠相庆。在这场与袁世凯的对手戏中,无疑他取得了完胜。

但大鸟知道,这场胜利绝非偶然。而是他积年以来知己知彼的回报。

战争结束后,在叙述自己这段辉煌历史时,大鸟颇为自豪,随军记者佐藤铁治郎在《袁世凯》传记中如是记述大鸟豪语:“清料我必不能出兵,不知我国历来整军经武,待之久矣”。日本备战演练已久,就等着这个时刻的到来了。

对于敌手清廷官员,大鸟也自有一番透视。说清廷 “自甘愚陋”,“遂造成一般麻木不仁之官吏”。如是旧官僚,岂是日本新精英对手?

也许有的读者朋友会问,身为日本大员,为什么大鸟对清朝官员这么了解?

查考此人履历可知,原来早在驻朝之前,大鸟已驻清五年,是个远近闻名的中国通。1889年6月3日,大鸟圭介被日本政府任命为驻清国特命全权公使。在清国工作的五年间,大鸟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士大夫的无能了如指掌,形成了鄙视中国的定见,成为对华强硬的日本代表鹰派。

战略上轻视清国的大鸟圭介,在战术上倒是非常谨慎。他在准备对大清国动手前,进行了大量仔细的情报工作,配合日本政府对清国国情进行调查以供日本政府决策。这些以留学或者考察之名对清国进行调查者,了解到大清底细后,对战胜这个邻国信心十足,极力煽动本国政府对清决战。为此,他写了很多兵书战策,先后有《斗清策案》、《清国征讨策案》、《邻邦兵备略》、《进邻邦兵备略表》、《军备意见书》等行世。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鸟已经摸清了大清的底,所以在与袁世凯的朝鲜交手中,爆发出蛇一样的灵敏与攻击力,亲自带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朝鲜王宫。而常年高高在上的袁大人,因为习惯了养尊处优,所以其反应速度与判断力严重下降,与大鸟相形见绌。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和《日本外交文书》都记下了两国代表在朝鲜的对比表现。大鸟圭介先行韬晦之计,后施闪电突袭,为日本完胜大清嬴得先机,可打满分。而他的对手袁世凯却进退失据,黯然失色,打起分来怕是不及格的。

甲午战争的袁世凯之大过,是误判形势。可以说,以朝鲜事件引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其发端与中英鸦片战争相仿,是一场误判下发动的战事,中英战争的误判者是林则徐,中日战争的误判者则是袁世凯。清廷正是在袁世凯“日本对清国出兵不会构成威胁”的误导下,遣军进朝平乱,从而引发甲午全面战争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鸟圭介,袁世凯并未轻敌。因为其在中国的表现,袁世凯是有所耳闻,素来是有些忌惮的。他也知道“大鸟来汉,必有挟议”,当初大鸟与前任日本驻朝公使换岗来汉城时,袁世凯是极力向朝鲜王室陈述反对意见、阻止大鸟出使朝鲜的。袁世凯在力阻大鸟来汉、阻止日兵进汉城方面做了很多外交努力。可以说是防患未然,也可以称为心虚。

但是,事情的发展不以袁世凯的意志为转移,大鸟圭介还是来了, 他的到来,宣告袁世凯天敌的降临,也终于使晚清中国这个善用兵的奸雄在近代化战争中露怯。须知袁世凯自1881年22岁从军以来,智勇过人,在参加的大小战役中,还未尝败绩,到了1894年,朝鲜之败是34岁的袁世凯平生所吃的第一场败战,而且还是临阵脱逃,输得好不光彩。这平生第一败是日本人给予他的,想必会刻骨铭心。他是代表中国士大夫与日本士人大鸟圭介对垒的,证明他终究不是日本新士人的对手。

自此,袁世凯也许有了自知之明。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日本已不是从前的日本,在脱胎换骨的日本人面前,还是明智点好。由是,他患上严重的“恐日症”。终其一生军政生涯,再没有跟日本开过一仗。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