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借“东宫迎驾来迟”搞何事情
2018-01-05 09:10:46
  • 0
  • 0
  • 4

  朱棣借“东宫迎驾来迟”搞何事情


 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闰九月,朱棣亲征瓦剌胜利而归。此时朱棣已经做了12年皇帝,志得意满,越发霸道,不容内外对他有一丝不敬。

朱棣借“东宫迎驾来迟”搞何事情

但偏偏,有人对他不够恭敬。

朱棣凯旋,一路向南,奔京归朝。按照礼法,朝中是要派人出城迎驾的。此时主持朝政的监国太子朱高炽,不知是沟通不畅,还是另有公干,总之遣使迎驾来迟。让朱棣一番好等,很是不快。入城后,二子汉王朱高煦赶来煽风点火,举报大哥朱高炽,说那是成心的,故意拖延派史,慢待远征军,对父皇无礼。

没有见到使者远远来迎的朱棣,本来一肚子气,见点火的来了,果然发作,下令将朱高炽手下东宫官属全部逮捕下狱。

  一件简单的礼仪事,被小题大作,成为轰动朝野的“东宫迎驾事件”。太子党被一窝端了,作为东宫宫僚的那些内阁学士,悉数被关入诏狱大牢,无一幸免。

朱棣为什么这么干?难道他是被一心夺嫡的二儿子朱高煦利用了不成?

非也。永乐大帝虽是暴君,却不昏。与其说他被二儿谗言盅惑,不如说他是借题发挥。一来展示神圣不可侵犯的老皇帝权威,二来整治内阁学士,彻底立下永乐版臣规。

那么,这些内阁学士都是些什么人呢?为什么朱棣整完解缙还要整他们,到底要他们懂什么规矩呢?

这就要涉及到这位永乐大帝的通盘棋局。

永乐八年即公元1410年,朱棣罢黜解缙后,让胡广接任首辅之职,就开始有计划地驯化内阁大学士。

朱棣把阁员主要分成两波,一波自用,一波给皇储备用。朱棣在几次讨伐蒙古的战役中也随身带着几位大学士,但更多大学士还是留给了留守京城的太子朱高炽,帮其看管政府,做太子的咨政顾问。这使得太子和大学士连在一条线上。但是,这根线却始终攥在皇帝手里。

自永乐元年即公元1402年,朱棣组建内阁,就陆续挑选了六名大学士,让他们轮流坐庄,出任首辅。

他们分别是:黄淮、解缙、胡广、杨荣,候补杨士奇、杨溥。

其中黄淮属试用,在永乐初年,解缙是这些人中的首席学士、正式首辅。解缙被免后,是胡广,胡广之后是杨荣,杨荣之后是杨士奇,杨士奇之后是杨溥。当然,后面两杨是朱棣死后仁宣时代顶上去的。而这些学士群,除解缙遭罢黜,其余几位都一直干到死,寿终正寝。

所以,解缙之后四首辅即“一胡三杨”可以说是朱棣驯化的阁员样本。那么,他们被驯化成了什么样子呢?

先拿那位解缙的亲家胡广老兄来说,解缙被罢后,他顶上去了,晋升翰林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内阁首辅。他在这个位子上干了什么事呢?

史料记载,首辅胡广心思细密,行事谨慎,他吸取了前任解缙的教训,在朱棣面前俯首帖耳,皇帝对自己说过什么话,也能藏在心底,出来后不予告人。他紧跟朱棣,从其左右,出谋划策。他的主要活计就是给皇帝树碑立传。史料显示,每次朱棣远征凯旋,要勒石立碑,“帝必命善书的胡广书之”,所以胡首辅深得朱棣信任。

胡首辅最拿手的东西,就是“颂圣”文章。史书记载,永乐十四年即公元1416年,朱棣做法会祈福,胡广献上《圣孝瑞应颂》,朱棣作佛曲命宫中歌舞和之。有时候,在没有风险的前提下,胡首辅也干些小骂大帮忙的事。诸如有人认为朱棣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劝他搞个泰山封禅活动,胡广却认为不妥。于是朱棣下令禁止封禅。之后,胡广顺势而上,呈上《却封禅颂》,对朱棣大肆吹捧,把批评变成了表演,说皇上你英明无比,你就是活菩萨,永乐臣民何必去求助什么神灵呢?如此的谀文,可谓震古烁今,再次得到朱棣青睐。

胡广的首辅生涯从永乐五年二月到永乐十六年六月,一共干了十一年,比解缙任职时间长得多,但除了拍马屁就是变相拍马屁,基本上沦为皇帝的三陪文人,所以朱棣才一直让他在首辅的位置上干到灯枯油尽。

媚上,自贱,自保,满腹经纶的胡大学士,就被朱棣驯成这个样子。

当然,仅仅驯化个别人,篡改历史是不够的。和他老爹一样,朱棣自登基起,就谋划了一盘很大的棋。他要一劳永逸地把内阁和大学士改造成功,如果说老爹的废相局是去掉了权臣的土壤,而他则要搞的应该叫束阁局,束缚内阁,给士人带上龙套,让他们彻底摆正位置。

     于是,上边说的太子迎驾事件就在这种设计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回顾历史,像朱棣这样为礼节小事而大动干戈地关押和惩治东宫官属之事,非常少见。这说明朱棣的暴君指数是奇高的,在这场棋局中,他把自己定位棋手,而将那些大学士们视为棋子,肆意摆弄于盘间。

在这场棋局中,不少棋子被吃掉了,当然也有棋子幸免被吃。例如胡广,因为跟随皇帝远征,是朱棣随员,所以幸免于难。而胡首辅之外“三杨”命运耐人寻味。

 三杨之首杨士奇,虽是东宫属官,但算是迎驾案中最幸运的,竟然没有被关进去。后来,他接任首辅,干了二十一年,是明朝最长命的首辅。

    那么,这位最长命首辅,是怎么从朱棣棋局中逃脱出来的?

杨士奇,公元1366年出生,江西泰和县人。他幼年家贫,在外祖父的教导下,学业大进。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经县令举荐入翰林充编修官,也参与编修了《太祖实录》。永乐元年即公元1403年,杨士奇被选入内阁,管理机务,与时任首辅解缙风格迥异,他行事谨慎,为人和善,从不私下言论朝廷政事,好称道别人的长处,不贪不占不与人结仇。令人以为其谦虚厚道,不图虚名利禄。这个样子的大学士,令朱棣很难找到毛病。

迎驾事件中,杨士奇的命运与其他东宫官员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东宫属官大理寺丞耿通,面对朱棣责难,直言太子无过,结果被朱棣以挑拨父子关系的罪名杀害。而杨士奇这边,也为太子说了好话,却“被宥免罪”。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杨士奇会揣摩上意,顺着圣意讨巧。 当朱棣问太子迎驾来迟这件事,杨士奇没有为主人辩解,而是将罪责揽在自身。朱棣听后就没有处理他。事后,太子党的对手汉王党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独宥,朱棣遂命锦衣卫将其投入诏狱,但不久就又放了。

同为东宫属官,共为太子说好话,耿通被杀,杨士奇却被朱棣网开一面。是杨士奇定位准确,不轻易表立场。就连老谋深算的朱棣也认为他不是太子党,是个中间派。于是,同样是为太子说好话,耿通被疑为偏袒太子而被杀,而杨士奇的意见却被朱棣看作是公道话。

很多像耿通这样的冤死士人,都没有把握住朱棣的心理。朱棣申饬太子监国时的过错,不是因为太子真的有错,而是要敲打内阁,防止他们帮助太子提前抢班夺权,所以要鸡蛋里挑骨头。杨士奇明白皇帝心思。当朱棣问太子监国表现如何,杨士奇答道: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对于不对的意见决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这个回答,既没有明显褒,也没有故意贬,把朱棣的心理把握得恰到好处。因为如果太明显地表扬太子,不仅有可能会重蹈耿通的覆辙,而且会加剧朱棣对太子的猜忌,让太子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如果贬太子,又会导致朱棣担心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废物,自己百年之后所托非人。杨士奇的这个回答,分寸拿捏十分到位,表明太子既能够党而不群,又能礼贤下士,没有野心提前抢班夺权,而且十分勤恳,兢兢业业。同时,也等于向朱棣表白,自己就是为你们老朱家看家护院的一个好奴才。

所以,朱棣放过了杨士奇,视之为改造成功的模范大学士。

第二杨,杨荣。也相当幸运,因为随朱棣出征,是皇帝属官,没有受到此事丝毫牵连。

第三杨,杨溥,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出生,湖北石首人。和当时的杨荣都是建文二年的时候成为进士,授翰林编修。史书称他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就是贴墙根走,不挡任何人道。

在朱棣取得皇位之后,由于杨荣去了北征,杨溥成为当时太子朱高炽的官僚。永乐初年,杨溥任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先导官、马前卒,东宫五品随员,杨溥在朱高炽的东宫服务长达十二年。太子监国时,杨溥丧父在家丁忧,而太子却令守丧的杨溥归京任职。小主人离不开他,这却害了他,因为大主人不容,迎驾事件中,杨溥受牵连被捕入狱,是三杨中比较不幸的,他蹲了十年监狱,吃尽了苦,好在熬到最后,活着出来了。

杨溥靠什么熬过来的呢?主要是两项原则:一不抱怨,二默默读书。史料记载,狱中杨溥吃饭都成问题,因为家人供应的食物多次断绝,而另一面皇帝朱棣的心意也不可预测,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但杨溥却死马当活马医,默默读书从不间断。狱中十年,他把经书史籍通读了好几遍。后来,朱棣问起杨溥反应,见他如此乖巧,所以没有下达死刑令。

由上述一胡三杨命运可见,在永乐的棋局中,那些被朱棣视为棋子的人,最终不是成了牺牲品,就是成了面瘫者。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我们知道,朱棣从小喜武,读书不多,基本上是个文盲,更谈不上文采,据说他为开国功臣兼亲家翁徐达墓撰写的碑文,全大明的文人没一个能读通的,因为没法断句,然而却得到了大学士们一致吹捧,以为谈吐高远。

这就是朱棣敲打驯化的结果。文化不高的他不迷恋书籍很迷恋武力,因为他深知,武力可以轻易征服那群文人。为此他屡试不爽。

朱棣打击士大夫是持续的,人人都知道皇帝脾气暴躁,一旦触犯龙颜,轻则关押,重则砍头。一次,一个小士官犯了小错,被监国太子从轻发落,而朱棣为了“整风”,下令将此士重新逮捕,判处死刑。这还不够,事后他将处置不当归罪于太子的官属赞善梁潜和司谏周冕,二人据实申辩,说臣秉公办案并无过失,朱棣见其竟敢反驳,下令将二人也一并处死!从此朝臣皆唯君是从,朝夕惴惴,但求自保。

这一次,朱棣挑到朱高炽迎驾误时小错,便又故伎重演,肆意发挥,搞扩大化,将太子东宫的侍从官员统统下狱,以示惩戒。

但朱高炽仍是忍,他的家臣也颇会表达。

因为迎驾事件大兴牢狱的朱棣,事后多次招来幸运儿杨士奇,反复问起太子情况,杨士奇始终就说一句话:太子孝敬如初。凡有稽迟,皆臣等罪。

小臣杨士奇将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朱棣见驯服若此,这才回心转意,不再继续追究,迎驾事件终于告一段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