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怎输学生兵?张学良一语醒老爹
2019-09-09 07:08:59
  • 0
  • 0
  • 4

 北洋怎输学生兵?张学良一语醒老爹

1928年春天,坐镇北京、做了中华民国陆军大元帅的北洋奉系头目张作霖,坐卧不安。

因为北伐军马上就要打进来了,他这个北洋政府眼看就成末代政权。

北洋怎输学生兵?张学良一语醒老爹

据《张学良世纪传奇》的作者、旅美学者王书君记述,自1926年至1928年,北洋三系与北伐军交战两年,北洋悉数惨败。事后,张作霖大为不解地问儿子张学良:“小六子(张学良小名),我们有日本提供的飞机大炮,为什么打不过南方这些学生兵呢?”

张学良答:“人家有三民主义,我们没有。”

不得不承认,虽然关于这个“小六子”有诸多绯闻及花花公子的坊议,但就观察力而言,儿子确实比老爹敏锐。北伐学生军,不仅有三民主义,还有黄埔军魂。这两样东西令北伐军登上了道义制高点,站在了“大是非”之顶。可以说,除了军事战斗力之外,这也是北伐军的制胜法宝。

什么是三民主义?

世所共知:民族、民权、民生。这是孙中山于1906122日在东京同盟会总部发表的演讲——《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中正式提出的中国政治方向。其主旨是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实现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思想,得到广大中国进步力量的认可和追随。之后成为脱胎于同盟会的国民党的革命纲领。

由三民主义黄埔之魂,可见北伐军讨伐北洋军,是有道伐无道。

在此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荡气回肠的黄埔军校校歌: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同学同道,乐遵教导,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北伐出师前,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一再强调:中国统一,“除了中国国民党以外,也再无别个团体可以胜任”,因为只有国民党是有“主义”的团体。他稍后就任总司令时进而说:“曩昔革命之失败,皆由于我军人不知革命之需要,不明战争之目的,不求牺牲之代价,尤不知主义为救亡唯一之生路,迷信武力为统一中国之张本,受军阀至微薄之豢养,而甘为帝国主义者效死命”。如今“国民革命以主义为依归,绝不同于军阀武力统一之梦想”。

同样是武力统一,有“主义”的一方便既正确也能够胜任,“主义”的功用真是神奇。过去比较成功的军事集团,多少也有些“主义”用以整合其部队,冯玉祥以基督教统一部属,吴佩孚是以关羽、岳飞精神号召全军,唐生智则有“佛化”的军队,到北伐时还曾临时出现孙传芳军系的“三爱主义”和奉鲁军系的“四民主义”。后两种“主义”显然是摹仿三民主义。但因为没有真正的内涵,有其名无其实,所以在三民主义面前,土崩瓦解不堪一击。

有真实的先进信仰,和徒有陈旧信仰的形式,这的确是北伐军与北洋军的不同之所在。1924年初,国民党要员伍朝枢代表孙中山访奉时,曾问担任接待的奉军参谋何柱国:“你们奉军的官兵信仰不信仰三民主义?”何回答:不信。于是伍朝枢“用一种异乎寻常的目光盯住”追问何:“官兵不知道为什么去死,怎么会打仗呢”?何回答说,“我们奉军讲的是爱国,有的是义气”,一样能打仗。何参谋这样讲并非信口开河,对付北洋军时,奉军的确提出爱国主义。北伐军与被北伐的北洋军,各有各的“一套”是个很形象的说法,但后来北伐时北方的军阀试图学习南方的国民军现象说明,国民党那“一套”似更起作用。

蒋介石就认为:“军阀有必败之道,致败的原因甚多,最大的,就是他们内部自相冲突”。这都是“因为无主义做中心,一切都以自己利害作主体。所以无论军队,无论什么,都须有主义、讲主义”。

事实的确如此,有了主义的黄埔军军,从原先人们习惯意识中的乌合之众南军,变成了骁勇善战的生力军,这对于北洋军阀们来讲,是毁灭性的。因为北洋军阀们不像国民政府那样,可以用三民主义去吸引那些热血青年、扩充军队。他们只能从辖区征兵或募兵,兵员往往是大字不识的农民,素养上跟接受正规训练的信仰集团国民革命军是没法比的。

北伐之前,在北洋军阀眼里,南军充其量小打小闹,但从1926年的北伐开始,北洋军全线崩溃,开始意识到时代已经抛弃了他们。

一边是有主义,一边是没主义。一边是国民革命的“得道”,一边是北洋方面的“失道”。于是,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的北伐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而另一边统治北京的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却不断激起民愤。

张作霖在统治北京期间,随意捕杀记者、学生,被全国各界声讨,“罪恶滔天,实全国之公敌。”很多学派认为,北洋在中国当执政,“不但是国家之羞,而且是人类之耻”;必除掉以“为国家人类雪了羞耻”。

得到民心的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在北伐军的强大攻势下,北洋三系全线败退,很快就轮到最后一系奉系决战对垒了。坐镇北京的奉系头目张作霖为了保存势力,决定退回东北老家、避开北伐军锋芒。为此,他不顾日本人反对,于192864日晨,从北京返回东北。结果,专列行至沈阳苏家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毁,张作霖不治身亡。

68日,北伐军进占北京。随后,剑指奉系老巢:沈阳北大营。71日,奉系统帅继任者、身居沈阳的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蒋介石,表示“决不妨碍国家统一”。12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同时易帜。公署及机关、学校、商店悬挂青天白日旗。

东北易帜是北伐成功的最后标志。由此北洋政府彻底被国民政府取代。

可以说,东北易帜除了军事压力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张学良接受三民主义思想的结果。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新思想也在一定程度被他接受。他曾说道:“之所以发生内战并不是全体将士的意愿,而是落伍军阀为一时利欲所迷,将军队作为私产,以反抗为出路,甚至为了一点点利益,便以武力抗争为后盾,一人煽动,朋党附和,于是出现一地作战,全国波及,此起彼伏的局面,如此往复效尤,国家怎能不乱,百姓怎能不苦!

可见,张学良深知三民主义乃大势所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