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四字评价亡国之君朱由检
2018-05-21 07:32:58
  • 0
  • 0
  • 8

   自古以来,为什么重用太监的皇帝,留下的都是破败江山请欣赏本人新作《东林沉浮》选30

          我用四字评价亡国之君朱由检

史书对崇祯的评价,车载斗量,而我对他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志大才疏。

作为志大才疏的君主,如果不是亲揽大权,找一个或多个有能力的代理人,代行皇权,国家政治没准会好些。但是真实的历史往往是,越是这样的君主,越没有自知之明,刚愎自用,喜欢瞎折腾,而且性情多疑、反复无常,这就俱备了亡国之君的质地了。

我用四字评价亡国之君朱由检

朱由检自诩强人,其实只不过是个伪强人,没有祖先朱元璋、朱棣强人能力。但是从暴君的角度讲,他对臣民的危害和二祖强人是不相上下的。反复无常的朱由检无疑是个“非理性”伪强人,长期陪伴在这样“非理性”领导身边,那帮属下会出现怎样心理状态呢?

关于“非理性”,当代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组实验,拿来一群白鼠分入两笼,对一个笼子里的白鼠有规律地“电击”,另一笼无规律“电击”,结果遭到无规律电击的那群老鼠很快就疯了,这说明什么呢?非理性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疯。那些强人伪强人帝王非理性到了极点时刻,不是自己发疯,就是把属下逼疯。

想必崇祯时代的官员们在朱由检手下也是备受煎熬,多次体验到了被不规则电击的小白鼠心情。政治环境恶劣,领导神经过敏,太不好伺候。即便是宠臣,在这种环境下或许也不免感叹,自己就像朱由检牵手里牵着的一风筝,让你升你高入云端,让你降你就垂直落地。完全由不得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想不死,只有三种做法——

或者远离权力中心,或者主动牺牲,或者叛国投敌。

除此之外,几无路可走。

     那么,如此病态君主统治下,国家怎么会好?又如何首先要怪罪大臣呢?

再者说,大明王朝的灭亡,首先是经济破产吗?

我以为比起经济破产来,最致命的还是政治破产。而政治破产的主要标志,就是统治者腐朽没落,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且看最高领导人崇祯执政十七年,最大的变化。

对比执政初期,执政后期崇祯皇帝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对宦官的态度。

在执政之初,崇祯杀魏忠贤,体现了对宦官极度厌恶心态,而在执政中后期,他对宦官的态度大变,回到了皇兄天启帝当初的怪圈,重用太监。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竟将京畿卫戍之权、监督军队之权,统统交付宦官。全国各大军区,遍布太监监军。可以说,崇祯后期,是太监在领导国家军队。

崇祯对太监从讨厌到依赖。这是为什么呢?

不能排除,是大臣无能与无忠,令其失望。只有太监,对皇帝亦步亦趋。随着时事变迁,崇祯皇帝或许感到,大臣们离心离德,还是身边的奴才太监最听话、值得信任。

 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34岁的崇祯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做了反思。想继位当初,铲除魏忠贤阉党后,他重新起用了东林党人及复社人,但是这些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懦弱、酸腐和无能,令其大失所望。

崇祯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大臣头上,而没有指责内廷的太监。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

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他们仗势欺人、无法无天。掣肘将领,侵蚀军饷,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恶不作。崇祯政权的崩盘是以宦官监军纷纷主动向农民军投降为标志。

本来,在李自成兵进北京时,崇祯帝已向各地发出“勤王”急令,各地兵马正入援京师。熟料,他所信任的监军们降得太快。李自成的农民大军开到京城前的居庸关,本来准备与守关的明军大战一番,不想镇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杜勋闻风丧胆、不战而降。短短三天,李自成就越过居庸关来攻北京城,兵临北京城下时,杜勋自告奋勇入城劝降,守城太监曹化淳一劝就降,旋即献出彰义门(今天的北京广安门)

 “彰义门之变”宣告了崇祯太监军的彻底灭亡。今天一些史学爱好者还有为曹化淳辨白,但事实就是崇祯的太监们迎进了闯王,怎么辨解也无济于事。这些太监监军们不仅彻底葬送了军队,而且最后帮着李自成把崇祯推向绝路。

 自古哪有太监主导的威武之师?重用太监的崇祯同样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得不说,崇祯对太监了解有限,他以为哥哥重用的太监不是好人,而自己要用的都是忠实的奴才,信得过。而浑然不知,其实宦官大同小异,都是不堪大用的,这是由宦官的本质决定的。

  查考中国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宦官史比封建史还悠长,远在周代的时候就有太监了,直至清亡。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中,这个人群大多是史书与评书中奸险小人的代名词,他们弄权、害人、阴险,恶用其极。如蔡伦、郑和名垂青史者凤毛麟角,大多数是遗臭万年的魏忠贤之流。总得看来,太监群里,还是坏人居多。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是“天生的恶人”吗?

    非也。宦官群体的出身和宫女群相仿,大多是苦孩子出身。名义上他们是自愿“净身”入宫的,实际上都隐含着血泪。一个好端端的男儿,像猪马一被“骟”,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我们现在讲“身残志坚”,更多是说给先天或后天不幸残缺者。而太监的身残是人为的、刻意的。就像现代社会出卖自己器官换取奢侈品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患上严重疾病。

   从生物的角度看,阉割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人类通过摘除动物睾丸,使它们的性机能消失,变成丧失欲望的活机器,以便让它们为人类生产更多的肉蛋奶,而且性情变温顺老实,便于人类的管理。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如果说对动物都应心存怜悯,那么人类对于同类生殖权利的剥夺,则显然不属于文明范畴,而应归于野蛮。

  儒家二圣孟子曰:“食色,性也”。 现代生理学家赖希认为,性压抑会产生僵化性格,导致病态反应,行为消极。可见,性欲也是生产力。有性欲的人,能使自己产生巨大的生命活力,为了后代,也催生强烈的进取心。如果失去了性欲,便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正在消失,进取对于他们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太监在阉割之后,性功能就丧失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繁殖后代的能力。无性无后的人生,“趣味”何在?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几乎对他们都不再有意义了。如是,精神的贫乏会催生无能感,而无能感是虐待狂症发生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太监一旦掌握了权力,或者有了钱财,那么无能心态会随之一变,变得贪婪、凶狠和残暴,甚至把恐怖的惩罚作为快乐。 

  因为他们的遭遇是非人的,所以一旦他们主事,看待问题也是非人的。完全是主奴价值观。他们是皇帝的家奴,因己及人,太监一得势就视满朝臣子为其奴才,要是哪个官员不买账,他就视为异己一定要清除。

   就拿阉党党首魏忠贤来说,他在天启政坛炙手可热,把皇帝之外的所有人都视为自己奴仆。一旦有东林这样有骨气的士大夫不肯俯首,他就要千方百计往死里整。  很多人认为魏忠贤坏透了,但我们不能以圣贤心态要求魏忠贤这样的人,一个以忍辱来获取准至尊地位的人,虚荣心极强,一旦混出来不容任何人不敬。如果谁不敬只会诱发他的自卑从而导致加倍报复。他们只知主子才配有尊严,岂知他人也有人格尊严?一个对黑暗安之若素、甚至成就于黑的人,必无光明可言。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太监堆里恶人多的现象了。他们首先是社会的受虐者,而后发展为施虐者,始作俑者,皆自野蛮不人道的手术。

而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多是自己的执政水平吃力,需要奴才做援手。这些大多不是好人的奴才,一旦得了势,就会将人性丑陋一面随着膨胀的特权发挥到极致,如是国政还有好吗?所以从古至近,重用太监的皇帝,留下的都是破败江山。

对于宦官的这些本性,崇祯不以为然。据明代笔记小说《燕都日记》记载,公元16444月,崇祯皇帝在赴煤山(今天的北京景山)上吊自杀前,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

“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墓于香山碧云寺”。

香山碧云寺是魏忠贤生前为自己选的风水宝地,那里还建有他的生祠,而崇祯临死前收集魏尸骨厚葬于此,等于了了魏忠贤生前之愿。

《燕都日记》称,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贴身太监曹化淳——就是后来向李自成献城投降那位太监,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东林人那帮大臣更实用、更能干。

那么,此时崇祯心里是否也如此默认呢?

不得而知。总之,他在最后时刻把亡国之罪全部推到大臣身上,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更没有埋怨不争气的太监,还厚葬魏忠贤,可见并没有死个明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