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学费包吃住顾宪成办东林书院图啥
2018-01-22 08:34:53
  • 0
  • 0
  • 8

本人新作《东林沉浮》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不日全面上市,敬请欣赏选节3——

 无学费包吃住顾宪成办东林书院图啥

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45岁的吏部官员顾宪成被革职回家。

回到老家无锡之后,顾宪成没有消沉。他不甘寂寞,最要紧的是他放不下政治,于是招呼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商大事。

无学费包吃住顾宪成办东林书院图啥

两个好友应邀而至。这两位顾宪成好友在当时也是鼎鼎有名的“长老”级清流人物。一位是有着“清都散客”之称的赵南星,另一位就是“断腿节士”邹元标。

顾宪成被皇帝赶回家、招呼好友聚商时,这二位也没闲着,赵南星正在家乡招生讲学,邹元标正在游学访友。听说老顾也被撵回家了,这二位召之即来,三人彻夜长谈,顾宪成提出一个想法:筹建书院。得到二位积极响应。

但是建书院不能擅自搞,就跟今天民间办学一样,得跟政府打招呼。于是顾宪成就跟常州府打报告,说因讲学需要,请求在本地修建一座书院,取名“东林”。

那么,顾宪成的书院要建在哪,这个书院“东林”二字又是什么寓意呢?

据《东林书院前记》记载,顾宪成这个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城东,选的是一块历史旧址,那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讲学之地,原来就有这地方这个名字,取自江西庐山东林寺,东林寺为佛家净土法门,杨时以此为书院命名,意为创造人间思想净土,顾宪成就延用了东林这个名字。

顾宪成的名气大,中央退下来的干部,地方官自然很给面子。时任常州知府欧阳东,无锡知县林宰,对顾宪成非常敬重,先生办学,要地给地,要钱给钱,很快批复同意书院工程。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四月,书院修复正式举行,修复工程由顾宪成亲自组织督理,至同年九月工程顺利告竣。重修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合今天的面积计量是近一万一千平,相当于现代中等培训学校规模了。其中基田6亩,院田10亩,均为顾宪成捐资所购。大家都知道,顾宪成是个廉吏清官,拿出一万多平的装修费,应该也是倾囊而出了。

虽然资金有限,但是书院布局绝不将就,很是体现了高级学者的讲究。修复后的建筑采用“左庙右学”形制,左边建有祭祀建筑—— 燕居庙、道南祠等,右边为讲学建筑,从东林精舍步入丽泽堂,再往后是依庸堂、东西长廊、小辨斋。后院有还经亭、泮池等小憩赏景之处。

燕居庙是供奉孔子之地,相当于书院孔庙,道南祠是为纪念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颢,以及将理学传到南方的程颢高徒杨时。东林精舍相当于书院大堂,来者都要在此登记注册。丽泽堂是正式讲学之地,“丽”是连接的意思,“泽”是水,以丽泽名堂,意为此为海纳百川、朋友间互相切磋之地。此堂名是顾宪成亲自所起,他就是要在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堂上高悬“高山仰止”“斯文在兹”两块文匾,体现了书院的高雅大气。

依庸堂是宾主落座之地,客东主西,以年龄大小分班排列,相当于会客室。也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之象征,堂名取自“依乎中庸”之意,意在强调继承并发挥儒家经典思想。后来士人多以登堂入室于此为荣耀,有“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之说。

整座书院,粉墙碧瓦,石坊高耸,松柏苍翠,群芳吐艳,环境幽寂,是理想的讲学场所。

虽然选的是旧址,书院的名字也是先人所起,但顾宪成却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创造性的发挥,这一点,从他所书写的那幅家喻户晓的对联即可管窥一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院落成后,顾宪成亲书此联,命人高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成为办院宗旨。

提及这副对联的来历,还有一番“妙对”传说。年轻时的顾宪成,勤奋好学,痴迷儒家经典图书,他拜同城陈云甫为师,平日里有空就手不释卷,孜孜不倦。有一天,陈老师乘船不期而至,行进到顾宪成居住地,时微风有雨,见顾宪成与弟弟顾允成在河旁家中朗诵经书,陈老师有感而发,吟出一句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顾宪成闻听即兴应对,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就这样,一副脍炙人口、反映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中国正统儒士“三实学风”(实学、实用、实益)的经典诗句诞生了。

随着依庸堂高悬此联,名垂后世的晚明东林书院也正式面世了。

那么,东林书院到底是干什么的?

从形式上来讲和一般的书院也没什么不同,就四个字:聚众讲学。

东林书院并不是一个全日制学校,也不是成人夜校,而是一个“月校”,讲学采取大会小会相结合。每月一小会,会各三日。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小会每月推一人为主,大会每年推一人为主。也就是说,东林书院的 “院长”按照传统叫法称“山长”,顾宪成是第一任山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每次大会的主持人则不一定是山长,而是采取推举制推举,称“主盟”,且每次会讲推举一次,相当于现在的“大会秘书长”。每次会讲,由主盟邀约主讲嘉宾,讲课之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每会设茶点,临会午、晚饭四人一席,“同志会集宜省繁文以求实益”。

      有会期,有主持,有主讲,有招待,有茶点,有文集。

      这个阵势,显然不次于现代大型论坛会。

东林书院的会讲形式,在当时来看,并不新奇,但是会讲内容却别有洞天。一般学堂和书院只是围绕大明科举指定教材“四书五经”来讲课,是应考或纯学术性的,但是东林书院讲的内容不限于学术,而多涉及时政。用当时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讽议朝政、臧否人物”——每会先由主讲嘉宾说《四书》一章,之后会员就开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联系时政,来评价国家政策的是是非非、政治人物做的好与坏。东林书院请的主讲嘉宾,大都不是在官场被排挤、就是被边缘化的官员,所以他们对时事政治看得非常透,也敢于大胆讲话,这种讲风就吸引了很多听众。尤其是对年轻学子和基层官员,特别具有吸引力。

    作为东林书院的主盟,顾宪成就对当时流行的阳明心学白眼相对,他批判心学末流,称其空疏浅薄,流于禅学,形成了不正的空谈之风, 跟当时的社会现实脱节。顾宪成为东林人高举的是接地气的实学,读书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和国家政治。“东林先生”主张,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道统、敢于直面现实、干预政治、关注民生。

那么,作为书院灵魂人物,具体说来,顾宪成用自己的哪些思想指引读书人?

下面,就让我们和东林弟子一起,分享些广为流传的顾宪成语录——

1、若是贵的可以势求,富的可以力求,那不会求的便没有份,造化亦炎凉也。

    如果有权的人,可以依仗权势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有钱的人可以靠财力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没钱没势的人永远靠边站、什么也得不到,那么这样的社会也太令人寒心了吧。

2、年少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

    年轻人总以为能超越老人,殊不知岁月无情自己要变老了却一事无成。所以,一定要趁活着,抓紧做事,别白来世上一会。

3、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国家的是是非非,应当由当代人来评论。

4、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

    读书要读孔子书才能得到最高享受,能读到孔子书,你起码是个精神贵族,即便住在棚户区也不能叫穷人。

5、字辇毂,志不在君文;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如果在你朝中为官,却不想为皇帝分忧;做了一方大员,却不想着为一方百姓造福;住在休闲之地,却不修身养性、关心社会,那么这样的人,君子是不会做的,也不会交往这样的人。

从上述语录不难看出,东林先生顾宪成当初成立东林书院的目的,就是教化一批真君子,要在浑浊世道中,建立一支“道德十字军”。

     东林书院一诞生就引人瞩目。独特的办学风格,对天下举子极具吸力。

包吃包住,管茶管饭,不收学费,还能让你得到真才实学,登高入仕。天底下,还有这样好的绿洲吗?

总之,在东林先生和主讲嘉宾的感召下,东林书院人气日盛,集结了朝野诸多清流人士。他们拥有一个共同信念,那就是追求一种道德的力量,挽救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