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东林党:说好的节操怎碎了一地
2018-01-13 10:07:07
  • 0
  • 0
  • 12

本人新作《东林沉浮》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不日全面上市,敬请欣赏选节1——

反思东林党:说好的节操怎碎了一地

在当下车载斗量的说史热潮中,明史是一大热门,但在诸多明史分野中,东林史记只占一小部分,现代明史学者在涉及东林党时,大多泛泛而论,关于东林系统史书,只有一本清代学者陈鼎所著《东林列传》可参照,但此作忠奸概念先入为主,过于脸谱化,亦难道足史实真谛。我以为这是个憾事,其空白值得填补。

反思东林党:说好的节操怎碎了一地

      为什么东林党的历史值得细说呢?我之所以关注他们,并不仅仅因为史学热议的党争,而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一类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清流

关于清流是非,历史上存有两种结论,一是“正义论”,二是“误国论”,近年来,后者声浪压过前者。

而我由东林沉浮,更多联想到的,是士大夫节操问题,素以节士著称的清流们,说好的节操却在国家存亡与个人生死的紧要关头出了问题。其中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一段史记,是明王朝灭亡时,出现了这样一首绝命诗: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留命一条!

这是公元1645年,南明都城南京城破前夕,一首乞丐所写的绝命诗。在国家灭亡之际,目睹残明百官焚香跪迎清军入城,他感叹,为什么没有人殉国,他不解,这个政权养了那么多士大夫,到头来为什么他们全作鸟兽散、纷纷向外敌投降,其气节竟不如他们这样的乞丐?难道三纲五常,礼义廉耻,只能留在田间地头?这些国家精英为什么如此不争、如此无耻?

乞丐留下了一连串疑问和愤懑,写了此诗之后,他从百川桥一跃而下,投秦淮河自尽。

他的疑问和愤懑,可谓千年一叹。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进步,关键在于主流人群的不腐与进取,这种人群现代称“精英”,古代称之为“士”。回顾中国古代史,确有一股股以读书人为主的士人中坚群体,他们有节操有理想,也敢于担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命运。但是到了中世纪两宋以后,中国士大夫却渐渐不堪,不仅无力救国,甚至成为政治蠹虫、无耻之尤。这是为什么?

很多史学爱好者都说大明王朝时的中国,是有血性的,没有像宋朝那样用土地金钱换和平的耻辱记录,而且这个王朝还层出以气节著称的清流节士。但是,此汉族王朝最终却还是亡于外族之手——和宋一样,败于女真部落军之手。而且,输得比宋还惨——宋是失去长江以北半壁河山,大明朝则是失去了整个中国。北宋亡国时留下的是一时之痛:靖康耻,明朝亡国时留下的则是永久之痛:剃发易服。泱泱大国,亡于东北少数民族部落之手,在几个清兵的剃刀下,成百上千的文人士大夫纷纷排队,更换具有被征服象征的外族指定发型,反抗者寥寥,这又是为什么?

史料记载,甲申之年,清摄政王多尔衮借明内乱趁火打劫、率八旗入关时,只有区区六万军队,最后却征服了拥有百万大军的大明王朝。可见,明廷没落到了何种地步!而没落之首,当属堂上之士。早在清入关前,投降清朝的明朝大员就有十几人,中下级官吏降清的更是不可胜数。到了1645年,清军渡过长江后南明都城南京城破,文武百官几乎悉数降清,之后,南逃的南明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朱由菘,再遭群臣变节,本人被手下重臣劫持献于清兵。

些士大夫,在朝为官时,正气凛然,满口忠义,但是明亡时,“闯来则降闯,满来则降满”。农民起义的大顺军和游牧民族的清军,谁来降谁。明朝士大夫的无耻之举,连他们的新主子也看不下去。多尔衮曾当面讥笑这些人是“明朝罪人”

而后来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编了一本《贰臣传》,对那些卖主求荣的士大夫大加羞辱,这本《贰臣录》,一次就收录了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自我标榜为“十全老人”的乾隆,高举道德大棒,指责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实在是“大节有亏”

所谓“大节有亏”,就是气节与操守出了大问题。一个拥有亿万人口的天朝上国,冷兵器时代败给了总人口只有 50来万的女真人分支——建州女真,一方面,建州女真创建的满洲八旗兵强马壮是事实,另一方面,明朝士大夫迂腐贪腐也是事实。 两个事实对对碰,即此消彼长。前者一到,后者就像老鼠见了猫,再多也是被食的货。

南明情景灭亡说明,此时残明已经是士气残缺,没有血性的国家。而反观日本、越南(古称安南)、朝鲜等原中国藩属国准藩属国,此时仍奉南明为宗主,派使者入贡。其中朝鲜还厉兵秣马,翘首盼望明师北伐,而且,建州女真入主中国后的很多年,朝鲜仍着明服。

属国如此,主国却不堪。

后来朝鲜等来的,是身着满人衣冠的汉族士人,他们非常失望,形容此时中国士大夫,说他们“文明程度高,但无气”。

诚哉斯言。气节一失,再无上国!

世界史学界在评价一个国家行不行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物,那就是看这个国家在国难时期有多少精英人物投敌。明亡前,给敌出主意是明士大夫,引狼入室的也是明士大夫,帮敌冲锋的还是明士大夫,在清军入主中原后期,可以说都是大明降将汉奸部队在帮着清军扫平全国。

为什么他们在外敌面前一触即溃,却又在帮外敌打自己人时那么卖力?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国很难出现伟岸的士大夫

我们说一个王朝将要灭亡,常用这样一个词:气数已尽。什么是气数?首先就体现于“士气”,即士大夫的信仰、气节与操守。历史反复证明,士气盛,则国家旺,士气衰,则国家败。

大家只知道,明朝对外没有割地赔款,但却不知这个王朝的精神本质。从政治到文化,在很多领域明朝的统治者开了先河,那大多是坏头。如果一个王朝统治者用恐怖棒杀打折了知识分子的脊梁骨,那么,风雨来时,这个王朝当然就会被断了脊梁骨的他们放弃支撑。

写下悲壮诗歌的南明乞丐,只知朝廷养了士大夫三百年,文人士大夫表面活得很有样儿,但他却不知,在明朝皇帝脚下,那些士大夫实质上是不是活得比乞丐更有尊严?那是一种怎样的养,是包养、圈养、驯养,还是三者兼而有之呢

 纵观明史,最惨烈的士大夫时代莫过万历、天启、崇祯三代,因为其间出现了有明一朝规模最大的清流集团——东林党,以及虐杀他们的天敌——史上最大阉党集团。那么,就让我们以之为样本,看看他们的生生死死起起落落,体味一下离我们并不太远的那三百多年中国节士的境遇, 从“铁肩担道义,到“节操碎了一地”,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从而,或许对近代中国士大夫的失魂丧气“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以史为鉴痛定思痛,甚至于现代士魂——中华精英精神之重建,也大有裨益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