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房与大院走出的明将多不会打仗
2019-10-21 06:25:37
  • 0
  • 0
  • 2

从书房与大院走出的明将多不会打仗 

我们知道,自隋设科举以来,科场就基本是文人天下,中国历代皇室通过考试选拔的主要是文臣。

那么武将怎么办呢?战争年代可以打出来,而承平日久,打过仗的军人渐渐离世、青黄不接,如之奈何?

从书房与大院走出的明将多不会打仗

那就也考考试试。自唐朝武周时代,在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的主持下,也开辟了武举。但这个武举在多时候,只是文举的附属品,既不成熟,也不连贯。就像蒙元统治中国对整个科举的态度一样,停停废废,废废停停。

这种情况到了走向封建保守的宋明时代尤甚。宋朝以武将僭越谋得天下,统治者担心武戏重演,所以祭出崇文抑武国策。而保守的明朝几乎延续了宋朝的崇文抑武制度。建国之初,布衣天子朱元璋就颁布十分严格的制度,对武人严加“关照”。比如对付习武之人该用什么刑法,偏用重典。从而导致民间人人自危而不敢习武。这种情况直到明末也未改观,大明末代君主崇祯还对民间习武之人进行打压。

史料显示,虽然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明朝中后期成化十四年,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设武科乡会试。定武科六年一试,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关于武科曾进行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除了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还要靠兵法、天文、地理。但只是说说而已,实践推不下去,后不了了之。总体说来明朝武科举不受重视,半死不活。最后到了崇祯年间,名存实亡。崇祯四年搞过一次武举,参考人数可怜,能实操举百斤大刀只两人。考生们已经习惯了坐而论道。

不重视考试,有过战争经验人又死光了,怎么办? 

明朝的办法是:接班。依照明朝兵制,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这些接班者,从小生长在大院,大多不学无术。一无军事常识,二无实战经验。不是与老粗、农民无异,就是玩家纨绔子弟。

接班人的素质不达标,怎么办?

那就派出“指导员”,从文官里边选边帅,派到前线。于是,世袭之外,文官督师驻边,成为一道非常靓丽风景线。

但明朝文官,是八股文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从小圈在四书五经书屋,多为儒家课本复读机,哪见过什么大阵势?胆子和经验都非常有限,个别敢打仗的,也充其量是纸上谈兵赵括

譬如屡战屡败、却不断被重用的杨镐。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万历进士。由知县、御史一步步而成为边帅。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此人不是谎报军情就是瞎指挥,却不耽误升迁,官拜兵部侍郎,从经略朝鲜一路经略,直到经略辽东,对后金萨尔浒之战打了致命败仗,才彻底落马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朝廷用人之际,没几个文人敢上前线,好歹杨镐敢吹敢打,于是便将就材料。

万历朝鲜战争和萨尔浒之战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文官督师,大多不堪真正会打仗的凤毛麟角。但这,也正是明朝统治者的需要。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为本国确立的,是从宋元抄袭而来的、一整套僵化文官制度。这个制度中,文官处于主导地位,武将处于从属地位。是文官指导武将工作。大明帝国上下,大多数文官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将在刀剑矢石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却成了血气之勇,匹夫之强。即使武将们奋勇杀敌,克敌制胜,在文官们看来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这种制度上设计,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常常对高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葸不前,玩敌养寇。

   明朝的军队最多时常备军即有二百万之众,但究其实质,这是一支没有作战能力的队伍。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终明朝一世,文官总是以总督或巡抚的高级职位处于冲锋陷阵的武将之上。甚至后来,皇帝派出亲信的太监出任监军。太监指挥武将作战,地位也在武将之上。一个战功显赫的武将,在皇帝眼里,还不如一个只会侍弄日常生活的家奴 这个制度环境下的武将,能有多大作为呢

     那么,是不是所有从文官出来的武将,都不会打仗?都干不了什么大事?

     当然不是,凡事都有例外,譬如袁崇焕。 比起同代书生们,就是个例外

      虽然他考的是文举、文官出身,却没有多少书呆子气

     这主要得益于生长环境。中国文人多出自传统的的耕读之家,而袁崇焕则不然,他不仅书读得好,而且从小跟钱和刀枪离得比较近。所以养成了文武兼备之品能。
    关于袁崇焕的家世,是颇有些争议的。因为35岁考中进士之前的袁崇焕生平履历,正史记录一片空白。这说明袁崇焕的祖先并不显赫,算不上名门望族。史料记载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官至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右都御史,完全是后来沾了儿子光,“以子崇焕贵”。
    根据袁子鹏碑志记载,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父袁西堂、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他的祖父袁西堂是个不大不小的商户,而父亲袁子鹏自幼习武,通晓堪舆之学。也就是武者兼风水大师。
    传说袁崇焕儿时,常与同村的少年在“跑马场”练习骑术与武技,模拟对战与上阵杀敌的情景,引来不少村民与路人驻步围观。清代梁章钜辑录《三管英灵集》,录有袁崇焕遗诗66 首,其中有诗曰:“榕生在粤中,人以不材弃。十年计匪遥,可以岁月记。纵斧摧为薪,一任后人事。”袁崇焕托物咏志,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与志向,表现出与一般书生不同的大气魄。
    商人的精明,武者的胆气,风生师的谋略,再加上读书的勤奋,让袁崇焕在科场一出世就与众不同。所以,他能够摆脱科场举子们的书呆子气,乃至后来在疆场上百战不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