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废相后做大太监步入儿戏政治
2018-12-26 06:40:07
  • 0
  • 0
  • 2

本人新作《大明帝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且看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两个祖皇帝,为驯化士大夫,下了两盘多大棋。敬请欣赏选节12—— 

  明朝废相后做大太监步入儿戏政治

朱元璋废相,把所有权力基于君主一人之身的大明,政局如何、就此清明高效了吗?

按理说,政治锄奸、改制之后,政坛应该焕然一新。但胡党被清除后,不仅没有欣欣向荣,反而更加糟糕。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朝废相后做大太监步入儿戏政治

原来,朱元璋把胡惟庸同丞相制度连根拔掉后,就给自己出了大难题——皇权没了相权威胁,但同时也失去了“职业经理人”,一切都得皇帝亲力亲为,纵然老板精力充沛,但“浑身是铁打”能打多少钉儿?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精力还算旺盛,他孜孜不倦,一直干到古稀之年、七十一岁才寿终正寝。但他的子孙可扛不住了,他们没有朱元璋那样的过剩精力,有那闲功夫他们宁可吃花酒、做做木匠活。他们可不想当劳模、过劳死

终于,他们找到了新的职业经理人:宦官。

在明初有丞相制度时期,宦官在明朝政治格局中无足轻重,根本不是丞相大臣的对手。但废除丞相制度后,宦官头头太监干政主政局面时常出现,就连万历年间张居政这样的超重量级首辅,不联合大太监、司礼监冯宝也干不成任何事。一般王朝的太监总管,混个千岁都不可能,而明朝天启年间的太监头子魏忠贤,竟扶摇直上“九千岁”,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有明一朝,创造了一个另类盛世——太监盛世。

我们知道,中国的宦官史源远流长,早在周朝,中国就有宦者了。但中国太监盛世却出现在明朝,一般王朝太监数量不足一万人,而明朝太监鼎盛时期人数达10万之多,这还不算,还有更多阉割后当不成太监的“待业阉人”,因为编制紧张,没有名额了。很多年轻人为找到一条荣华富贵的捷径,为当太监先把自己那话割了,然后挤破脑袋报名进宫,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正所谓此消彼长。当太监成为时代宠儿,那么,另一类人群的地位就相对下降了。这类人群就是士人。

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们不是心理有问题,就是生理有问题,不理朝政,太监干政发展到了一手遮天的地步,当时士大夫即朝廷大员为了保住官位,或高升一步,主动跪求与太监结亲,出现了很多荒唐事。

 王佑,大明正德年间的工部侍郎,为了讨好太监头子王振,天天刮光胡子打扮成宦官模样。一日王振遇到王佑问:“老王,你脸上怎么没胡子?”

王佑顺势刻跪倒:“我爹没长胡子,我怎敢有?”

王振问:谁是你爹?王佑答:就是您呐。从此,便直接成王太监干儿子了。

大明成化年间,有两个大员,王越,尹躺,是官场“好友”,但是在太监头领汪直面前,却争风吃醋、比着谁更低贱。一次,二人来到汪直家。王越抢先入室,扑通跪倒,五体投地,行大礼参拜。尹躺一看这阵势,心想光个人下跪不好使,没竞争优势了,于是命令手下全体集合,鱼贯而入,哗啦啦集体向汪跪拜,汪直大悦。此后,尹躺的官运就盖过王越。

明朝士大夫在讨好太监方面,“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在开国之初,是严禁太监干政的,为做到这点,他甚至禁止太监读书,熟料,自己废了丞相,却无意间成了太监盛世鼻祖。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前中国传统政治虽是君主专制的,但皇权之外,总归有丞相分权。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衡。诸如唐代,三省分职制。一个中书省,一个门下省,一个尚书省,分享中央权力。到了明,朱元璋先学的是元朝体制,保留一个中书省,到了胡党案时,全废去,一个省都没了。明代政府经过这样改变,士大夫就此失去了权力的凝聚点。一如明末学者黄宗羲所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废丞相始也”。

这种变化,表面看,是铲除了士大夫“乱政”土壤,实质上反而加剧了人治弊端。因为之前皇帝如果无能昏庸,还有丞相这道关,中书省省缓冲地带,而如今,一夫当关了,完全依赖君主一人了,君明国明,君暗国暗。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如果皇帝是个政治强人尚可,但一旦平庸昏庸,没能力处理政务,则要寻找代理人了,找谁呢?之前找的是文人士大夫,丞相,而今不要丞相,怕臣子夺权,于是就要交给相对忠诚的奴才,即倚重宦官,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是这样行事的。由司礼监掌理章奏文书,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皇帝朱笔批红。

而这些太监大多没文化,甚至有的是纯文盲,文盲指导六部,处理政务,水平能高到哪去?据清代史学家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明中后期诸帝多“帘远高堂,君门万里”,从而“政务偷玩,事无统纪”。那些地方上报中央的公文挤压得堆成了山,皇帝没工夫处理,而那些出于太监之手的中央文件,也被地方政府视为废纸,置之不理,整个国家的统治机构陷入半瘫痪。从中央到地方,处处扯皮,效率低下。这难道不是废相废省的始作俑者朱元璋造的孽吗?!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素有成见,要求朝廷的宦官“毋令过多”、“不可使有功”,但偏偏明朝宦官规模历朝历代排名第一,参与政事最多。朱元璋又告诫后世子孙对宦官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偏偏自他以下开始,明朝君主就喜欢以宦官为耳目心腹。

后世文人都感叹朱元璋的初衷没有得到贯彻,否则明朝不会出现宦官干政的现象。却殊不知,造成这种灾难的正是朱元璋本人,如果没有他剥夺了士人的相权,又怎么会轮到那些家奴兴风作浪呢?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