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林薪火传人,黄宗羲借兵日本未果,心灰意冷剃发归隐。从此,他不再为大明亡命而操心,而是将目光投向更远处:探索中华出路。请欣赏本人新作《东林沉浮》选37——
对于明王朝的败因,东林之后中有人比朱之瑜挖得更深。
他就是与朱之瑜并列四大学者的黄宗羲。
我们前面讲过东林后七君子,其中有个智囊人物、御史黄尊素。这个黄宗羲就是他的次子。在父亲遇害时,黄宗羲才17岁,便认识到了国家政治的无耻与黑暗。他想要为父亲报仇,更想继承父亲的遗志。崇祯皇帝清除阉党为东林党平反后,黄宗羲进京讼冤,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阉党仇人,便扑上去刺,之后大哭不已。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
在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成为刘的高徒。甲申之变时,黄宗羲35岁,面对国家内忧外患,他的选择很简单——父亲黄尊素是东林烈士大忠臣,作为忠臣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然而,彼时掌握南明朝廷实权的是阉党余孽阮大铖,他在杀死了一些忠臣良将之后,又将屠刀伸向了黄宗羲。幸亏得到朋友的帮助,黄宗羲才得以逃离南京。
时局一天比一天动荡,江南的城市随着清军的入侵,一个个沦陷。黄宗羲回到家乡,和两个弟弟一起召集了数百壮士,组成一支人称“世忠营”的队伍。南明鲁王监国在浙建立了政权,黄宗羲前往投奔,积极抗清。在参加了数次战役之后,黄宗羲率领3000军士进行西征,不料清军开始大规模进攻浙江,鲁王出海逃亡。黄宗羲只好且战且退,率领部队逃到山中,渐渐队伍也打散了。
随后,黄宗義也像朱之瑜一样,为助鲁王抗清,渡海东赴日本长崎,乞求日本方面出兵相助。但是没有任何结果。
黄宗羲为何没能从日本借到兵?
1649 年,黄宗羲在自己的笔记《日本乞师记》中写道,日本“销兵忘战”“粉饰隆平”“风俗侈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太平日久,斗志不旺,不再有一战之力,无力出兵,所以导致明人乞师无果。
借兵日本未果,之后南明小朝廷堪堪就败,黄宗羲心灰意冷,于是决定剃发归隐。从此,他不再为大明的亡命而操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探索中华出路。公元1664年,返乡闭门写作的黄宗義已年过半百,仍笔耕不缀,苦苦求索。这一年他完成了一本思想巨著,收笔的那一天,他突然拍案而起,仰天长啸,困扰中华的千年祸根原来在这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这是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句话。作为东林薪火传人,黄宗羲终于悟道:真正为害中国的,是历代皇帝!是君主专制制度。他提出,合理的政治应该选举出有能力的人来做首相、来做政府的领袖,而不是靠暴力、靠血统的皇帝储君亲揽大权。一个国家要强大,不能靠血缘治国,一定要靠能力治国!不要人治,一定要法治!
前事难忘,后事可师。
作为学者清官,黄宗義的东林前辈、高攀龙杨涟这些士表人物,他们从政时期也确实看到了大明王朝正在江河日下,认识到了大明政治的黑暗和内外交困。但是身为封建士大夫的他们,为国家所做的,就是在维护储君,防止后宫干政、排斥阉党,这些方面积极作为,而没有涉及更深刻的政治改革,更没有认识到,祸乱中国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现代的政治学认为,成功的国家政坛接班制度,有两个标志。一是有序接班,二是高质量的继承。那么恪守僵化嫡长制的大明王朝,它能保证前者保证不了后者,也就是说它能保证接班人有序,但是却不能保证接班人的高质量,所以大明王朝的皇帝,就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大多不是昏君就是庸君。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鲁迅曾对大明皇室,作出这样的评价:多无赖儿郎。就是说大明王朝皇帝,很多是流氓无赖。哪管是个白痴混不吝呢,只要他爹是皇帝,他是爹娘第一胎,他就成为皇帝接班人,天然继承了国家最高权力,不管这个人智商如何、多大年纪,大臣们就要极力效忠,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这样的国家会好吗?
九泉之下的东林君子们不明,他们所寄托的明朝二祖十宗,用二百多年的光阴,按照独夫的意志改造了读书人,把他们放在圈定的四书五经牢笼,他们的大脑飞不出这个笼子,手脚亦被笼子捆住,如何能在蓝色文明主宰的近代世界里,找到老大帝国的广阔救国之路?
另外,东林党从早期信仰集团,演变为后期一个利益集团,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一个信仰集团,为什么随着岁月的磨洗,会变成利益集团?
腐化只是现象,特权也只是要因之一,更深刻的要素,在于实现信仰的过程及信仰本身。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不食人间烟火,只能把集团带入现实绝境,于是他们不断被半理想半现实主义者取代,当他们通过现实手段取得了权力,但在推行信仰过程中再次陷入现实谷底、信仰本身出了问题时,那么极端现实者出现了,于是唯实用立论,彻底就把他们带入了利益集团的天地。
要让一个政治集团永葆活力,那么两个要件一个不能少:一、信仰是真理、是真实有效的,不能破灭;二、实现信仰的手段必须现实,顺天应人。
而这个集团最好的带路人,以上信念和现实能力二者须兼而有之。
弹指一挥间,东林英烈离开我们至今已近四百年,这四百年在历史长河中显得并不远,他们在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骨气、节操令人敬佩,但是,困守儒家道统和保守封建制度,愚忠低能皇帝,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救国救民。这是“大明罪臣”东林党人的悲剧,也是旧式中国文人的集体悲剧,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掩卷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