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人为何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2018-01-17 18:45:33
  • 0
  • 0
  • 7
 本人新作《东林沉浮》由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不日全面上市,敬请欣赏选节2——

   东林人为何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公元1593年,大明王朝出大事了。
    什么大事呢?
    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危机。大明臣子知道这届皇帝是谁,但不知道下届皇帝是谁,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明王朝有皇帝没有太子。
东林人为何搭上性命也要管皇帝家事


那么此时大明王朝的皇帝是谁?他就是声名狼藉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年他执政已经超过了20年,早已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是他却在这年过完年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常的举动——
以手书诏示内阁、拟把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日后再择其善者为太子,他的意图很明显,大儿子不是唯一候选人,三个孩子都有机会,以后择优录取、三选一,再确定皇帝接班人。
其实我们知道,他这样做主要是想把接班人的位置留给爱妃之子、三子朱常洵。这下子就点燃了朝堂的火药桶了,这皇家内室还没怎么着,宫外的大臣先炸了锅了。尤其是那些言官反响强烈。
我们知道,大明王朝官员大多是苦读儒家指定教材四书五经上来的、认死理,而且大明言官制度特别发达。大明言官级别不高,但人数众多、作用突出。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给了言官充分的话语权。尺度比较大、他们的职责就是言事,风闻之事都可以说,道听途说的都可以对皇帝讲,一般你的话不太出格,皇帝是不治罪的,即便治罪也很快平反,平反之后、反倒捞取了政治资本。所以在这种风气下,明朝的大臣们特别爱较真、在奉行封建纲常的核心制度嫡长制上,他们不折不扣。因为明朝奉行的官方意识形态是儒家发展学科宋朝理学,而理学向来强调继承人的正统性,所以,就传承了“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于是,有明一朝,朝臣便把立太子视为争国本,为此就是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场国本争夺战,争国本大臣主要分成两派。一是保皇派,二是立长派。这个保皇派大臣和万历皇帝站到一起,认为皇帝立不立太子,立谁为太子,那是皇帝的家事,应该由皇帝个人做主就行了,大臣们就别搀和了。而立长派大臣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立太子不是皇帝的家事,而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废长立幼有违封建礼法,万万使不得。万历皇帝对跟自己唱反调的这些立长派大臣非常反感,严厉打击、将他们的头头赶出内阁、驱离朝堂,但是立长派大臣不为所动。尤其一个大臣,顶风而上,直接向保皇的内阁发起挑战。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这个系列第一个出场的东林人,东林党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顾宪成。
那么顾宪成为什么敢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向保皇内阁乃至皇帝发起挑战呢?
咱们先来认识一下顾宪成这个人物——
顾宪成,号泾阳,无锡人。无锡明时为县,归常州府管辖。家居江南的顾宪成是晚明一个著名的清流人物。
什么是清流?顾名思义,就是清正之流。在明朝这是个褒义词。对于清流,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日知录》里给出正面解释——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也就是说,清流是一群读书君子,他们重气节、轻名利,有原则,讲正气,爱憎分明,是非清晰,品德高尚。
在明朝,清流是一支重要的士人力量,从在野的名师到在朝的言官,清流可谓无处不在。以清流闻名于世的,前者有大破瓦剌再造大明的北京保卫战主帅于谦,后者就是顾宪成这批晚明党人。
顾宪成以个性操守闻名于世。这个人从来不趋炎附势,从来不溜须拍马。据《明史·顾宪成列传》记载,顾宪成入朝为官时,首辅大臣张居正执政、权倾朝野,所以群臣都巴结张居正,而顾宪成偏偏与张居正拉开距离、不去巴结他。有一次张居正病了,群臣都去探望,而顾宪成不去。有的大臣看见顾宪成没有去,担心日后会遭到张居正的报复,所以在探视名单上,好心替顾宪成签上了他的名字,那么顾宪成得知之后呢,特意赶过去把名单抢过来,用力划掉自己的名字——我没来过!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争国本前后,顾宪成担任的是一个要职。吏部文选司郎中,这个吏部就相当于组织部,文选司是专门负责任命文职干部的人事厅,那么顾宪成这个职务,就相当于组织部里的文职干部人事厅长,这个职务级别不是很高,正五品,但是权力巨大,专门管提拔文职官员的,几分钟谈话就可以决定一个干部的命运。顾宪成在这个岗位上,提拔了很多他认为是君子的道德模范官员。这些官员大都成了顾宪成的拥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顾粉”。
皇帝要废长立幼,顾宪成坚决反对,并把矛头对准了保皇派头子、时任内阁首辅大臣王锡爵。说王锡爵一味迁就皇帝、不敢主持公正。那王锡爵也不是软柿子,他是堂堂名门望族出身,本人还是嘉靖壬戍科的榜眼(科举廷试第二名,仅次于状元),官至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在朝堂是一品大员级别的元老重臣,对顾宪成这个五品中层官员当然不甘示弱,于是二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辩论。
王首辅说:当今所最怪者,堂庙之是非,天下必欲反之。
这个王锡爵说,现在真是奇了怪了,这政府要做的事,有人推动社会舆论必然唱反调,顾宪成反唇相讥:“吾见天下之是非,庙堂必欲反之耳”。确实是很奇怪啊,为什么社会舆论百姓希望政府做的事,政府必要反过来做呢?
万历皇帝对王锡爵这种识时务、处事灵活的大臣比较欣赏,不断擢升重用。而对顾宪成这种较真认死理的大臣,非常反感。万历二十二年,国本之争让顾宪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开除公职,赶回老家。
顾宪成是在争国本白热化之际被解职回家的,他去职之后,好多争国本的立长派大臣前赴后继,踏着顾宪成的足迹,勇往直前,继续死谏皇帝,万不可废长立幼,乱了纲常秩序。
国本战到了相持阶段,万历皇帝的意志开始崩溃了,这帮大臣真是太难缠了,打死也要争,于是改变策略,对争国本的群臣由打改为拖。皇帝罢工不上朝了。
国本之争从万历十四年开争,一直争到万历二十九年。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的亲妈李太后出场了,她和万历皇帝做了一次围炉夜话,为这场国本之争一锤定音。
公元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十月,大明皇宫举行了隆重的立储仪式,万历皇帝正式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至此,前后长达十五年之久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小结这场朝堂战争,共有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多人参战,先后有四名首辅、十名尚书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可谓万历年间,大明朝堂最大一场内耗。
然而,对于那些在这场内耗中被罢官的清流官员而言,战争没有结束,大战序幕刚刚拉开。他们的领军人物就是顾宪成。争国本断了顾宪成的仕途,但却成就了他的梦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清流社团、名扬四海的东林党即将在他的手中诞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