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三招绑定巨婴帝逆袭东林党
2018-03-16 11:31:27
  • 0
  • 0
  • 10

阉党的怎样设计,令皇帝朱由校将裁判的天平偏向了魏忠贤?请欣赏中央电视台与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联合出品的本人新作《东林沉浮》选13——

魏忠贤三招绑定巨婴帝逆袭东林党

我们前面说了,魏忠贤还没有爬到司礼监秉笔太监位置前,是朱常洛宠妃李选侍的近侍太监,彼时的魏忠贤已经显露出其阴狠超人的本色,在移宫案中,扮演了一个冷血幕僚的角色,一直劝李选侍把带头闹事的杨涟、左光斗骗入宫杀掉,然后挟持朱由校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然而,李选侍贪心有余,胆略不足,乃一庸常妇人,没有听取魏忠贤的话,最后在这起移宫案中成为输家。

魏忠贤三招绑定巨婴帝逆袭东林党

但是,这一次,魏忠贤还是魏忠贤,而他的女同党客氏,可不是李选侍。《明季北略》记载客氏,其野心不小,“谋为吕不韦故事”,是想效仿吕不韦,养个始皇帝出来。而且,她心狠手辣,这一点从此前所讲的王安事件中就可以看出。

在客氏的劝慰下,面对东林党人排山倒海般的弹劾奏疏,魏忠贤冷静下来了,他找回了信心,召集爪牙,准备反扑。

而这时魏忠贤身边,也不再是移宫案时那群无用太监,而是各种歪才,济济一堂。东林发难、魏忠贤找人商量应对之策时,身边出了不少高人,给主子送了颗定心丸。

史料记载,天启四年六月,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七月,魏忠贤即组织阉党全面反攻。

主要采取了三招:

第一招,捂盖子。魏忠贤对皇帝严防死守,不让朱由校上朝,这些东林大臣想见皇帝一面,比登天还难。

第二招是抹黑。此时阉党大脑崔呈秀,这个五虎之首排上用场了,他给东林党人来个登名造册,向魏忠贤呈现两部黑名单《天鉴》和《同志》,把东林党人都拉进了这两个黑册子、黑名单了。

按图索骥?受到启发的魏忠贤,马上又唤来一个手下——左佥都御史王绍徽,继续“整蛊”开发,搞了一个更通俗更有趣的黑名单。仿民间《水浒传》,把东林党人归结为“梁山贼寇”,按照《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位置,依次给排了座位了,取名为《东林点将录》。这部《东林点将录》,合《水浒传》“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像模像样地也给东林要员依次封了名号

关于这份《东林点将录》,完整名单将附录于书后,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王作家将这本书献给魏忠贤,说您可以按照这个排序,依次罢黜、剿灭东林党人。魏忠贤接到这本点将录,是如获至宝。通俗易懂,整人整出了趣味性,太合他的口味了,他要派上大用场,结合这一招,祭出下一招大杀器了。

第三招:请神。

魏忠贤带着客氏,拿着杨涟的奏折和《点将录》,来到了天启皇帝面前。先给小皇帝讲了一段《水浒传》的故事。这朱由校也没多少文化,听着梁山故事,觉得非常有趣,渐渐听入神了。

魏忠贤看小皇帝这么没心没肺,心想不能跑题,必须要给小皇帝一个中心思想了。于是及时给故事收了尾,板起面孔,说:这些所谓的梁山好汉,不是好人,都是贼寇。随后,又郑重其事地引申到现实,:现在,现实的贼寇,就在你的身边。令人拿出杨涟的奏章,开始给天启皇帝展示。

魏忠贤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语文水平有限,没有完整阅读奏章的能力,一般都是让身边有文化的那个掌印太监王体乾朗读给他听,这一次也毫不例外。魏忠贤知道王体乾是自己人、自己的马仔,二人事先已经通气,面授机宜,使出花招。

什么花招呢?选读。

王体乾开始朗读了,他故意将奏章的要害处略去不读,专读无关紧要处,这样就显得杨涟的奏章小题大作。王体乾每念一段故意停顿,给魏忠贤使个眼色,那么魏忠贤就及时地为自己辩护一番。两人一唱一和,配合得天衣无缝。天启皇帝丝毫没有觉察到,他听到的上疏是“删节本”。

王体乾念完了,魏忠贤表示自己要辞职,不让皇帝为难。

这一招真是够绝,在皇帝面前不是示强而是示弱,意在博得皇帝同情。

此时,客印月的作用也发挥出来了。在一旁敲边鼓,说:魏忠贤忠心为主,却遭到东林党人的陷害,我们这些人痴心为皇帝服务、当皇帝的好奴才,没想到最后落得这个下场,真是让人寒心。一边说一边和魏忠贤俩人一起,在皇帝面前嚎啕大哭。

  到了皇帝站队的时候了,在阉党的设计之下,巨婴心理的朱由校果然将裁判的天平偏向了魏忠贤。

史料记载,朱由校读过《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之后,“次日,乃下涟疏,切责不少贷。”他不仅没有责怪魏忠贤,反而认为东林党人捕风捉影,下旨将杨涟、左光斗训斥了一番。同时还替魏忠贤辩护,说:“政事朕所亲裁。”什么意思呢?说天下所有的政治大事,都是我亲自处理的,哪有什么代言人。我想这个小皇帝说完这句话,大概就会转过头来对魏忠贤说:告你的事,你替我看着处理吧。何等的讽刺啊!

为什么天启皇帝不应东林内阁请求,亲自出来处理政事呢?

因为没那个能力,吃不消。

权力是个好东西,很迷人,但它和有没有政治才能是两码事。政治不仅是享受权力,更要表现能力、担当,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更是力气活。大明16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有这样的精力,一般皇帝都疲于应付。

据统计,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仅仅八天,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就有一千件之巨,平均一天一百多文件请求批示。而且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多件事。八天处理一千个报告、三千件事,不是强人乃至超人,吃得消吗?

也许有的观众会问了,奏折为什么有这么多?

因为中国地方大,一切事集中到中央,中央政府所管的事当然多。而皇帝你又想高度集权,什么事都一个人做主、说了算,那就都堆给你好了。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当然超负荷。

除了超负荷,还有超折腾。今天我们看故宫,前面三大殿,是朝会之所,后面乾清宫等,由皇帝住宿。皇帝天天要从后宫到前殿来办公,距离相当远。要相当花些功夫。好季节还好说,连赏景都有了,而到了秋冬,就吃些苦头。我们都知道,现在北京的气候,跟着全球步调变暖,还经常体现独具特色的雾霾,但是古代不然,没有工业污染,空气质量好,如此也有一个后果,就是冷得快,九月底就老凉快了,甚至局部开始结冰,第二年开春三月才解冻,早上天气尤其冷。而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习惯,朝会总要在日出前,早上天不亮就开会,朝会朝会,就是早会,皇帝也须黎明即起,等到太阳出来便散会了。而官员多半住宫城外,早上跑进皇宫有很远的一段路,他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骑着一匹马,带着一个仆人,掌一盏灯笼,四更五更就要去。到了紫禁城,还得下马,仍准骑马的只有少数几个人。一律须先到朝房,静候皇帝上朝。朝房也没有暖气,倒是有火炉,很简陋生些炭火,热量有限。遇到天气寒冷,就够他们哆嗦的。

我们知道,明朝的朝会制度是很规矩的,一日三朝,一天要开三次会,跟吃饭的频率一样,早朝、午朝、晚朝,正常的皇帝一天要三次出面见群臣。甚至,有的上访百姓你也得见。

所以我们试想一下,一个皇帝一天要上三次班,开三次会,累不累,麻烦不麻烦?明朝16个皇帝,只有两个没有喊累,顶住了,那就是两个称祖的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是开国皇帝,天下是他打来的,以前他是寺庙和尚,扫地挑水,起得比鸡早,他有这样精力,做个工作狂,可以做独裁的皇帝,玩命工作,不知疲倦。而明成祖呢,也是亲手打天下,从北京打到南京,夺了大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也有精力可以亲裁事务。但是,再下去的儿孙,就不行了,他们个个生长在深宫,精力能力逐代萎缩,那样的工作量,吃不消。别说一天开三次会,八天处理三千件事,就是天天出来上朝见群臣,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皇帝做不到啊。今个不上朝,明个事就断片了。

      所以,能力不济的天启皇帝必须寻找代理人。不堪政事的天启皇帝或许从心底庆幸,身边出现了魏忠贤这么一位既能干又忠心的代办。在东林人攻打客魏时,他几乎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客魏一边。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原因,还有感情因素作祟,导致身为最高裁判的天启皇帝,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朱由校觉得客氏和魏忠贤,比杨涟左光斗亲。他对从小把他喂大的奶妈客氏感情非常深,和从小陪他玩的魏忠贤也非常亲。虽然他觉得东林党人也不错,通过移宫案扶他上了位,但是如果把东林人和魏忠贤放到同一天平上,那孰轻孰重就显而易见了。可以说,东林党与客魏,对皇帝朱由校而言,一个是走心,一个是走肾。东林党人与魏忠贤拼的不是是非,而是与皇帝的距离。这个距离具有心理和生理双重意义。

皇帝发话了,站在魏忠贤一边,所有的倒魏动议就此化为乌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